电影《漂亮女人》争议30年,被批美化职业,为何仍是浪漫喜剧标杆
更新时间:2025-10-28 10:35 浏览量:3
《漂亮女人》里有个镜头,茱莉娅・罗伯茨饰演的薇薇安对着珠宝盒大笑,眼睛亮得像装了星光。
就算没完整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多半也见过这个画面;到了万圣节,总有姑娘穿成薇薇安的样子白衬衫配短裙,再拎个小手提包,旁人一眼就能认出来。
一部现代浪漫喜剧能有这样的辨识度,其实挺少见的,这部片不光有让人记一辈子的镜头,更重要的是,它把浪漫喜剧这个类型从边缘拉到了中心。
1989年有部《当哈利遇到莎莉》,走的是现实路线,讲两个普通人磨磨蹭蹭才发现彼此合适;到了1990年,《漂亮女人》接上来,走了个完全不同的路它就是个当代版的灰姑娘故事。
其实现在回头看,当时浪漫喜剧能“复兴”,就是因为这两部片刚好踩中了观众的两种期待:有人想在电影里看自己的生活,有人想在电影里做场好梦。
《漂亮女人》的厉害之处,就是把“好梦”做得既不悬浮,又足够动人,它的票房也能证明这点。
成本不算高,最后全球票房却翻了好多倍,直到现在,要是算售票数,它还是浪漫喜剧里的佼佼者。
茱莉娅・罗伯茨还靠这部片提名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要知道,浪漫喜剧演员想拿奥斯卡认可,可不容易,如此看来,这部片能成为经典,不是光靠运气。
讲完它怎么帮浪漫喜剧翻身,就得说说这故事本身的门道了,薇薇安是个性工作者,爱德华是个搞生意的,两人的相遇特别偶然爱德华在好莱坞大道迷路,顺手捎了薇薇安一程。
后来两人达成了个协议:薇薇安陪爱德华出差一个周末,爱德华给她3000美元。
电影一开头就说“不管他们说什么,都跟钱有关”,这话没骗人,他们俩一开始就是靠钱绑在一起的。
爱德华有规矩,做生意不掺感情,据说是因为父亲去世留下的阴影;薇薇安也有规矩,不跟客人接吻,怕动了心麻烦。
本来想这两人凑一起,顶多是场各取所需的交易,后来发现不是这样他们其实挺像的,都在靠“不投入感情”保护自己。
只是电影没把这份相似写得生硬,反而用细节慢慢铺:薇薇安跟室友凯特的友谊,不是那种“同流合污”的感觉,凯特会帮薇薇安出主意,薇薇安也会跟凯特分享心事。
在当时的电影里,能把性工作者的友谊拍得这么正面,挺难得的,没把她们写成互相算计的角色,反而让薇薇安的形象更真实了,不过这故事一开始可不是这样的。
原版剧本叫《3000块》,灵感来自《华尔街》,走的是残酷路线薇薇安是个瘾君子,爱德华最后没跟她在一起,还把钱扔到了水沟里,薇薇安跟凯特去迪士尼玩,全程都很失望。
后来导演盖瑞・马歇尔把它改了,把薇薇安改成了“公主”,爱德华改成了“白马王子”,连酒店经理都成了帮薇薇安变身的“仙女教母”。
要是按原版拍,估计就成不了全民记忆了,马歇尔的改动,其实是摸准了观众的心理:生活已经够难了,进影院看场电影,谁不想多看点圆满呢?
聊完剧情里的巧思,也得说说这部片一直绕不开的争议有人说它美化了性工作者。
这个说法不能说完全没道理,毕竟性工作本身很复杂,电影确实没深入聊那些艰难的部分,但要是放在现在看,这部片其实比很多人想的要进步。
它提了性工作的危险,也说了薇薇安和凯特不是主动想走这条路,更重要的是,它让薇薇安说出“我们来决定客户、时间以及收费”,这句话把主动权还给了她,没把她写成任人摆布的受害者。
搞不清为啥总有人揪着“美化”说事儿,其实电影没说这行多好,只是没把薇薇安写成可怜虫。
后来看《姿态》,里面讲跨性别女性的故事,有意解构了《漂亮女人》的“王子救公主”套路,这反而证明《漂亮女人》的影响它成了一个可以被讨论、被解构的样本,这本身就比“没争议”更有价值。
当然,这部片也不是没缺点。
薇薇安学上流社会礼仪的时候,电影里有点“高人一等”的感觉,比如她因为歌剧感动,就被认为“有基本的人性”,这话听着就不太舒服,好像底层人非得懂“高雅艺术”才算有价值。
爱德华的角色也有点单薄,除了有钱、有魅力,没太多自己的挣扎,好像他存在就是为了给薇薇安一个“拯救”的出口。
本来想忽略这些不足,但后来发现正是这些不完美,反而让这部片更真实,它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却是一部懂观众的电影。
这些争议没掩盖它的价值,反而让我们看清它对后来电影的影响。
盖瑞・马歇尔后来拍《公主日记》,能那么受欢迎,多少沾了《漂亮女人》的光观众已经接受了他这种“温暖童话”的风格。
茱莉娅・罗伯茨后来演《我最好朋友的婚礼》,那种又甜又飒的女主形象,其实也是从薇薇安这里开始的。
毫无疑问,《漂亮女人》不是最深刻的电影,但它是最懂浪漫喜剧的电影。
它知道观众想要什么想要一点现实的底色,想要一点童话的美好,想要两个不完美的人能走到一起。
后来的浪漫喜剧总想复刻它的成功,却很少能做到,大概就是因为少了那份“懂”懂观众的期待,也懂怎么在现实和童话之间找平衡。
直到现在,再看薇薇安对着珠宝盒笑的镜头,还是会觉得开心,这大概就是经典的意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