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旅各唱各的戏,才有了乌镇戏剧节的12年|黄磊对谈
更新时间:2025-10-27 13:24 浏览量:3
第十二届乌镇戏剧节在10月26日收官,第十三届的筹备已经启动。
闭幕那天并不是一刀两断的结束。组委会前一天就聚在一起开了下一届的规划会,定了时间轴和大致方向。接下来的一个月是复盘期,大家把这一年的数据、问题一点点啃透;到了年底开始正式和剧团接洽、签约来年的剧目。说白了,这事儿像条流水线,年年都得按部就班地走,停不下来。
舞台撤完后几天,剧场里还散着刚拆道具的味道。后台的演员在收资料、整理剧本,技术人员把设备归档,搬运工把垛道具一件件装箱。组委会那边则把观演场次、票务情况、嘉年华的人流分布、夜游神节目的观众反馈等数据做成报告。这些数字不是给谁看的花架子,而是明年排场、资源分配、节目调整的重要依据。有人觉得流程太程式化,但要想让一个艺术节长期运转,这些“机械”环节是必须的。
这一届最醒目的,是开幕的大戏——德国汉堡德意志剧院带来的《人类之城马拉松剧》。五联剧,三天连演,总时长接近九小时,这种体量在国内不多见。更关键的是,这是与这样的大剧团首次联合创作。早在五月,组委会就派两位年轻导演去德国跟剧团工作,回国后又组织了75名中国演员参与合练,主要负责合唱和鼓队。等到十月,外方主创到了现场,中外演员才开始合体排练。把一出结构复杂、人数庞大的戏装进乌镇这个古镇舞台,既考组织层面的细活,也考验剧团的适应力。这出戏在来乌镇之前在德国本土也没大规模巡演,能在这里完整呈现,本身就是一次不小的尝试。
观众体验上,这届也下了不少功夫。把原来北栅丝厂分散的戏剧集市和夜游神挪到了西栅腹地,靠近古镇嘉年华的主路径,看完戏随手就能去集市逛、喝一杯、撸串儿,顺手得很。戏剧集市里还跟“黄小厨”合作做了生活方式街区,摊位、酒吧、即兴小演出混着来,让人容易待久。每晚九点的夜游神请来了火星电台和一些潮流圈的嘉宾,成了年轻观众扎堆儿的夜生活地。商业联动也不少:泡泡玛特出乌镇特别版小野,北京环球影城带来明星见面会和中场秀,张艺谋的《2049》与宇树机器人的东北秧歌同台出现。街头表演从清晨延续到深夜,你随时可能碰上“随地大小演”或巡游的巨型人偶。这种把节做成广场式的过节气氛,让那些没买票的人也能刷到节日感。
把戏剧做成更大众化的东西,是黄磊一直想的。他不把乌镇戏剧节当成纯粹靠卖票赚钱的商业演出季,而更愿意把戏剧带进老百姓的生活里。青年竞演在这套体系里很关键。过去十二年,青赛吸引了上万名年轻人报名,很多人走上舞台后把“我曾是某届青赛学员”当成一张名片。黄磊常说,初心就是给年轻人一个被看见的地方。除了提供舞台,他还通过孵化、投资一些门槛低的小成本戏,尽量把机会往下传。现实是,热闹过后很多人会困惑、迷茫,黄磊把这些后续的扶持当成对“断裂”的回应。
疫情也在剧本里留下了痕迹。2020年停办,2021和2022年只能请国内剧团,大家为了补回那段空白,把线下体验做得更厚一些。北栅的戏剧集市和夜游神大多就是那时候起的,目的是给看完戏的年轻人一个能继续聚会的地方。现在这些活动在西栅形成了更完整的路径:看戏—逛集市—参加夜游。对普通游客来说,这套流程把戏剧节从专业圈的聚会拉向了更开放的大场面。
乌镇对这件事的重要性,黄磊的态度很明确:没有乌镇,就没有乌镇戏剧节。他曾拒绝过其他城市的邀约。原因很直白:乌镇的旅游和配套成熟,能给观众和剧团必要的生活保障;更重要的是组织形态——一直坚持“艺术家办节”,不把节日完全商业化。当地人被深度卷入,不只是打杂的临时工。举个能说明问题的例子:一个能管理上千人剧场的经理,他平时的正式职务其实是乌镇的财务,节日结束后又回去当财务。这种角色互换,给节日带来一种温度。
乌镇的日常和戏剧节早就揉在一起。嘉年华里流行的“鸟人与它的奇美拉乐队”会和景区设施互动。网上有个视频火了:鸟人把手搭在骑三轮车的工作人员肩上,起初那人有点不自在,后来慢慢放松了,表演看起来像日常的一部分。评论里有人写:只有在乌镇能看到这样的场面。时间一长,当地居民和工作人员就变成了节日里自带的演员,这种融入感比外地临时搭建的节日强得多。
黄磊个人也在往这个方向倾斜。他现在的身份里,多了一个“乌镇戏剧节总监制”。他的《暗恋桃花源》经典版还在巡演,从他第一次上台到现在已经十八年。近年来他把更多精力放在排练和策划上,接戏更挑剔,生活习惯也在调整——少吃碳水、坚持锻炼。综艺《向往的生活》回到乌镇后,节目把“戏如人生”当成话题,他在节目里更多是带着嘉宾读本子、做即兴、谈排练。有一次他在剧院念起独角戏《墙壁里的精灵》,在场不少人被打动。这部作品是早期受邀来乌镇演出的剧之一。和国际大师交流也常有,他与日本铃木忠志的交流是推动乌镇国际化的一条线索。
青年演员里,像陈明昊、吴彼这样的名字还在圈里活跃,但更多人热闹褪去后会碰到现实的冷静。他们要舞台、要观众、要一个持续的生态来支撑成长。黄磊在这条路上做了不少事:办竞演、上综艺、投项目,目的就是让舞台不是一次性的灯光,而是能成为职业或至少是长期的练兵场。
节日的组织真的是全年工作的节奏。每年闭幕前,发起人就会讨论下一年的时间和大方向;复盘会能开整整一个月;到年底开始对接邀请剧目、签约、发布青赛、办发布会,一步一步推进。把节奏设定好之后,很多不确定性就能被一点点拆解。现在他们的目标更远了——希望这件事像棵树一样能继续长大,自带根系,终有一天不只是围绕创办人的名字运转。这件事就这样按部就班地往前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