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集轻喜剧来袭!郭麒麟王鸥领衔,有望狂揽收视!
更新时间:2025-09-21 21:03 浏览量:1
“入殓师”三个字一出现,大多数人脑子里先蹦出的是白布、哭声、黑伞,沉重得喘不过气。
可这回郭麒麟偏要把黑布掀开,给你看底下藏着的彩色糖纸——《此处通往繁星》把殡仪馆拍成了带弹幕的职场,死亡被剪成一段段黑色幽默的短视频,连哀乐都能踩上点儿节奏。
预告片里,王灿(郭麒麟)一边给逝者整理领带,一边吐槽“这哥们儿生前肯定996,领带都勒进肉里了”,弹幕瞬间笑疯:原来告别也能这么不正经。
说回郭麒麟本人。
过去提起他,绕不开“郭德纲儿子”五个字,像贴在脑门上的便利贴,撕不掉。
可这几年,他愣是把便利贴折成了纸飞机:《庆余年》里贪财怕死的范思辙,《赘婿》里蔫坏带暖的宁毅,再到《我就是演员》里那段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即兴哭戏,观众忽然发现,这小孩儿早就不靠爹赏饭吃了。
接王灿之前,他特意去殡仪馆跟了三天班,回家第一件事是跟工作人员说“以后我死了,记得给我抹点腮红,别让我看起来太丧”。
这句玩笑后来写进了剧本,成了王灿的口头禅——把恐惧拆成梗,是郭麒麟独有的解压方式。
剧里最让人惊喜的是张雪迎。
她演的陈和煦像一把手术刀,外表冷,刀口快,心里却偷偷给每个逝者缝口袋,装上一颗糖。
张雪迎把那种“外冷内热”演得特别生活化:给遗体鞠躬时背脊笔直,像完成一场仪式,转头却在休息室啃面包掉渣,嘴角沾着芝麻。
观众忽然懂了,所谓专业,不是不害怕,而是害怕得要命还要把领带拉平。
王鸥的苏丹丹则是另一路画风。
一出场,大波浪、红指甲,嗓门能掀翻告别厅屋顶,业务却稳得一批——给逝者刮脸,刀片贴着皮肤走,像在给婴儿擦屁股。
这种泼辣和细腻的反差,让殡仪馆突然有了人间烟火:原来死亡现场也能听见“哎呦喂,这老头生前肯定偷抹了发胶”。
最妙的是剧的节奏。
它不急着催泪,反而先让你笑:新人第一次抬遗体,手滑把逝者鞋子甩飞,砸在领导头上;老员工教新人“给逝者化妆要像给前任修图,自然得看不出修过”。
等观众笑得前仰后合,镜头忽然一转,逝者女儿蹲在走廊啃冷掉的包子,眼泪混着韭菜馅往下掉。
那一刻,笑和哭之间没有墙,就像生活本身,幽默和绝望常常前后脚进门。
有人担心轻喜剧会消解死亡的重量,其实恰恰相反。
当王灿把逝者生前最爱的周杰伦歌词写在挽联上,当陈和煦把糖塞进逝者口袋,观众第一次意识到:告别不是终点,是最后一次“被看见”。
殡仪馆不再是恐怖片现场,而是普通人人生KTV的最后一首歌——跑调也好,破音也罢,唱完总得散场。
预告片底下有条高赞评论:“看完想去殡仪馆实习,不是为了猎奇,是想学学怎么好好说再见。
”这大概就是《此处通往繁星》最野的地方:它把死亡拍成了活人该补的课。
郭麒麟、张雪迎、王鸥、郑伟,四个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在停尸房拼出一桌热气腾腾的火锅,涮的是生死,蘸的是人情味。
剧还没播,已经有殡葬专业学生留言:“谢谢把我们的日常拍得不那么苦大仇深。
”也有北漂十年的社畜说:“王灿回老家那段,像把我简历撕了重写。
”原来最接地气的不是段子,是“混不下去就回家”的退路,是“怕死却更怕白活”的坦白。
说到底,《此处通往繁星》不是让你不怕死,而是教你别等死了才想起活。
就像王灿在剧里那句台词:“人生最后一条领带,我想自己挑,别给我系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