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战争喜剧片,搞笑程度让人看一次笑一次的《举起手来!》
更新时间:2025-06-25 23:54 浏览量:1
一头驴放屁崩飞鬼子,一筐黄豆滑倒日军,这部抗日喜剧的灵魂全在笑声里。
“看这电影能从头笑到尾,笑得肚子都疼!”
“完全是部脑残剧。”
同一部电影,评价却天上地下,它就是二十年前推出的战争喜剧《举起手来!》。
当潘长江演的罗圈腿日本兵在银幕上跌跌撞撞地摔倒,当郭达扮的老农民指着猪圈里的花猪喊“花姑娘”时,影院里的笑声几乎能把屋顶掀翻。
这部2005年冯小宁拍的片子,用荒诞对抗残酷,用笑声拆解历史,成了一代人记忆里忘不掉的“快乐炸弹”。
一列火车在华北平原呼啸而过,抗日游击队和日本兵为了夺宝打了起来。
国宝箱子里居然藏着一个女大学生。
她因为发现了日军细菌实验的秘密,正被追杀。
护送她的老农民郭达,看起来老实巴交,心里却很有主意。
“你这驴日下子,往哪儿跑啊,你这个畜生,连自己是哪儿来的都忘了,还以为自己多了不起!”老农民表面上骂驴,每句话却像鞭子一样抽在汉奸翻译官身上。
当鬼子军官色眯眯地要找“花姑娘”,老农民眼珠一转,直接把他们领到臭气熏天的猪圈,指着小花猪一本正经地说:“这就是花姑娘!”
这荒诞到爆的台词,到现在还被网友做成表情包疯传。
电影把喜剧效果拉满:孩子往鬼子水壶里撒尿,老太太撒一把黄豆就让日军摔得人仰马翻。
更有趣的是动物们组成的军团。
鸡把榴弹当蛋下,砸向敌群。
驴吃了豆子后连环放屁,把鬼子轰懵。
连石磨都“长了眼”,追着日本兵碾。
潘长江演的傻鬼子兵,全程瞪眼、罗圈腿、说话含糊不清,贡献了80%的笑点。
当他最后站在长城上高举双手,那句标志性的“举起手来!”过了二十年,依然是银幕经典。
导演冯小宁以前拍过《红河谷》《紫日》这些严肃的战争片。
当他说要用喜剧拍抗日题材时,很多人质疑:“把血泪史当笑料?”
电影上映后果然引发了激烈争论。
批评的人痛骂这是“糟蹋历史”。
“拿三光政策的惨状当喜剧背景,还有良心吗?”这些争议背后,其实是关于历史该怎么表达的深层讨论。
冯小宁的镜头里藏着无声的控诉:那些被日军抓走的村民再也没回来,暗示着刺刀下的死亡。
肌肉发达的鬼子反复进出破屋,出来时满头大汗,屋里是被欺负的姑娘。
这些细节像针一样刺破了喜剧的泡沫,提醒观众:真实的战争没有荒诞,只有残酷。
“我所有电影都坚持一个想法:中国人民不能被欺负!你敢来侵犯,我们就收拾你!”冯小宁的创作宣言很坚定。
他用夸张的方式打破日军厉害的假象。
当不可一世的侵略者被驴屁崩飞时,恐惧的枷锁已经被笑声打碎了。
2005年暑假,《举起手来!》在大学生里试映。
放映厅里的笑声一波接一波。
冯小宁当场说:“不笑就退票!”
这份自信来自于他对观众心理的准确把握。
电影把沉重的历史变成了轻松的喜剧,让抗战记忆用另一种方式留在人们心里。
2025年冬天,内蒙古英苏牧业村的孩子们围在一起看这部电影。
看到鬼子被整蛊时笑得前仰后合,看到英雄牺牲时又偷偷抹眼泪。
“长大后我也要像他们一样保护国家!”一个男孩的观后感让全场响起掌声。
二十年过去了,电影还在传递爱国的种子。
电影结尾,当潘长江站在长城上举手投降,画面切到现代。
一个日本老人对着镜头鞠躬道歉:“我们错了……”
笑声突然停了,影院里一片安静。
所有喜剧的核心,终究是穿透岁月的历史回响。
二十年后再看《举起手来!》,内蒙古牧区的小学生还是会被潘长江的罗圈腿逗得哈哈大笑。
当片尾长城上的日本兵哆嗦着举手投降,字幕打出“这就是侵略者的下场”时,孩子们突然安静下来。
银幕的光影闪烁,照亮了一张张稚嫩却严肃的脸。
他们可能还不懂什么是家国大义,但笑声里的民族尊严,已经悄悄埋进了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