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伸手要钱,毛主席反将一军,场面笑翻堪比喜剧
更新时间:2025-07-10 22:10 浏览量:1
文|方丈
编辑|方丈
谁说革命年代只有肃杀与严肃?有时,一场“伸手要钱”的对话,也能笑出眼泪。
那年,一位开国上将带着一脸认真找到毛主席,正儿八经开口要钱,理由还挺“正当”。
可没想到,毛主席非但一分钱没给,反倒抓住机会来了个“敲竹杠”,一句话让全场哄堂大笑,气氛瞬间“亮剑”味十足。
王平的人生起点并不高。
1907年,他出生在湖北阳新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家里有七个孩子,他排行老七。
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就病逝了,两个哥哥也相继离世。
父亲一个人带着剩下的孩子,日子过得异常艰难。
为了活命,三个姐姐被送去做童养媳。
刚满周岁的王平留在家中,父亲白天下地干活,根本顾不上照看他。
最后还是大姐被叫回家,带着小王平四处讨奶喝,才让他活了下来。
七岁那年,王平开始给地主家放牛。
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割草喂牛,一直忙到天黑。
即便这样辛苦,父亲还是咬牙借钱送他去读了几年书。
可惜好景不长,12岁时家里实在供不起了,他只能辍学到药铺当学徒。
药铺老板虽说是父亲的朋友,却是个小气鬼。
不教王平医术,还经常打骂他。
王平就偷偷看药铺里的书,靠着"精神食粮"填补肚子的饥饿。
后来他进了一家免费学堂,在那里第一次接触到革命思想。
1926年,北伐战争打响,19岁的王平热血沸腾。
他组织乡亲们开展工农运动,还带头打倒了当地一个贪官。
1929年3月,22岁的王平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地下工作。
第二年5月,彭德怀率领红五军来到阳新县,王平毅然参军,成为一名红军战士。
王平原名叫王惟允,这个名字给他带来不少麻烦。
在红五军机枪连当文员时,连长是广东人,总是念不清他的名字。
每次点名,战友们都会哄堂大笑。
王平一气之下,把名字改成了"王明"。
谁知道几年后党内出现了另一个王明,而且还是个大人物。
1934年长征途中,王平第一次见到毛主席。
当时他正带队翻山,突然听到有人喊:"王大个子,先别走!"回头一看,竟然是毛主席。
毛主席交给他一个紧急任务:阻击国民党一个师的追兵,掩护中央红军撤退。
王平二话不说就接下任务,带兵死守山头,直到中央纵队安全撤离。
这一仗让毛主席记住了这个"王大个子"。
1936年底,王平调任红27军政委。
有一天向毛主席汇报完工作,他没有马上离开。
毛主席看出他有话要说,就主动问他。
王平这才红着脸说想改名字,因为和党内那个王明同名,经常被人取笑。
毛主席听了哈哈大笑,提笔写下"王平"二字。
这个名字和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同名,王平高兴地拿着毛主席的亲笔字条离开了。
多年后他还遗憾地说,这张珍贵的字条在过河时被水泡烂了。
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
可蒋介石对八路军一向小气,经常拖欠军饷。
毛主席早就提醒大家:"别指望蒋介石给咱们发饷,还得靠自己。"
1937年初,王平接到命令,要带领红27军从陕西行军到甘肃正宁县。
他一算账就傻眼了:全军的经费只有100块大洋。
从陕西到甘肃,路途遥远,沿途要吃要喝,100块钱连买粮食都不够。
王平赶紧给延安打电话,请求毛主席支援3000元,最少也得2000元。
电话那头,毛主席的回答让他大失所望:"没有钱,一分也没有了。"
放下电话,王平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部队干部。
大家都愁眉苦脸,这可怎么办?总不能让战士们饿着肚子行军吧。
王平召集干部们开会,集思广益想办法。
巧妙筹款五千大洋开会时,一个干部提到驻地附近有个大地主,是当地的联保主任,家里囤积了大量粮食。
这人规定,买粮食必须交现钱,而且不许从他家门前的吊桥经过,违者开枪。
王平眼珠一转,计上心来。
他先派几个战士去买粮,故意走上吊桥。
果然,地主家传来枪声。
王平立刻带着一大队人马包围了地主家。
面对荷枪实弹的红军战士,王平义正词严地质问:"我们是抗日队伍,你竟敢向抗日军队开枪,莫非你是汉奸?"地主吓得脸色发白,连连否认。
王平又找来县长:"你们县有人向抗日队伍开枪,你管不管?"县长看到这阵势,腿都软了,赶紧说管。
在县长的调解下,联保主任被罚款5000块大洋,还要免费提供500石粮食给红军。
就这样,王平不仅解决了军饷问题,还有了富余。
拿到5000块大洋,王平兴高采烈地给毛主席打电话报喜。
没想到毛主席听完就笑了:"你们有5000块啊,真不错!这样吧,送4000块到延安来,粮食你们先拿着,带不走的也给中央。"
王平一听就急了:"主席,只留1000块可不行,我们还要行军呢!"
毛主席顺势说道:"那你们留2000,剩下3000给延安。"
王平知道延安也缺钱,中央要和国民党谈判,处处都要花钱。
虽然心里有些不舍,他还是爽快地答应了。
后来王平带着部队顺利到达甘肃,在抗日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
他在晋察冀军区组建抗日义勇军,把游击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地雷战、地道战打得日本人叫苦不迭,气急败坏地骂:"这群土八路真难对付!"
新中国成立后,王平被授予上将军衔。
他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继续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1975年,已经离开政坛多年的他重新出山,担任炮兵政委。
1985年退休后,他还经常回湖北老家,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
1998年2月8日,91岁的王平将军在北京逝世。
他的一生,从放牛娃到开国上将,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全过程。
结语王平将军的故事告诉我们,革命年代的艰苦超乎想象。
100块钱要完成千里行军,这在今天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
正是靠着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灵活机智的头脑,革命先辈们才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取得胜利。
那个年代的革命情谊也让人感动,毛主席"敲竹杠"看似玩笑,实则是革命大家庭的相互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