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商丘人的记忆(廿八)——豫东影剧院
更新时间:2025-04-17 12:40 浏览量:5
声明:本篇作品四张照片,第一张引用自1987年版《商丘市概况》,第二张引用自1994年版《商丘市志》,后面两张年代较近的为本人拍摄。文中所述史料,引用自商丘方志记载,由于资料繁杂无法罗列,向记载史料的先辈们致敬。
在我心目中,豫东影剧院稳居老道北七大电影院的榜首,放眼整个商丘亦是赫赫有名,毫不逊色于道南的五大电影院和商丘县四大电影院。目前网上所有对豫东影剧院的资料记载或残缺不全,或以讹传讹,我耗费大量时间查阅史料,问询老道北的前辈,并结合网友们的线索相互佐证,只为梳理豫东影剧院的前世今生,以纪念令我难忘的老豫东。
1916年,陇海铁路贯穿豫东平原,豫鲁苏皖四省交界的老朱集(今商丘)商业兴起、人烟阜盛,民间曲艺文化蓬勃发展,诸多戏院和曲艺棚应运而生,各类曲艺名家相继涌现,不少外地的曲艺班社和花旦名角慕名而来登台献艺。
豫东影剧院的前身,名为“快乐戏院”,其创办时间存在疑议。官方史料记载,1946年5月,周潮海、郭相林、秦玉田、张金顶等九人筹集72份股金(每股20-50元)于新市场(后来道北市场街的前身)10街47号兴建快乐戏院。剧院为草顶木架结构,座位400个,成为朱集的主要演出场地,各路名角竞相登台。但是我在查阅豫剧名家李斯忠老先生的从艺经历时,有“1938年正式出科、在商丘快乐戏院登台上演,因嗓音洪亮而获得艺名‘八里嗡’”的记载。另有一位北站路的老前辈告诉我,他曾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在老市场街西门乱坟岗附近观看草台班子演戏。我推测,快乐戏院于1946年5月的兴建或许是在原有基础上翻修扩建,而非新建。
1953年3月,快乐戏院由商丘市财政科接管并拨款1000元翻修,舞台稍有扩大,改称“快乐剧院”。1954年剧院由市文教科管理,1957年转为地方国营,座位增加到1000余个。1959年,快乐剧院与豫剧团、四平调剧团、曲艺社合并为商丘市文艺公社,数月后解体。1960年,快乐剧院获得一笔7万元的投资,剧院重建为砖木结构,由坐西朝东改为坐东朝西,面向健康路,坐席改为木质连椅,更名为“豫东剧院”。1979年6月,剧院拆除木质连椅,安装单人靠椅1278张,并于同年9月安装渤海牌电影放映机两部,兼营曲艺和电影,正式更名为“豫东影剧院”。1981年8月15日,剧院被鉴定为危房,停止使用。
1983年12月3日,由省地市拨款130万元,在西街口东南角的商丘卷烟厂仓库旧址处破土新建豫东影剧院,占地1900平方米,整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上下两层共1663个座位,并于1985年10月1日建成启用。崭新的豫东影剧院,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迎来了高光时刻:一部部时新引进的国内外电影轮番上映,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艺汇演逐次登台,著名歌唱家毛阿敏女士、甘萍女士曾在此引吭高歌,特型演员古月前辈曾于此模拟主席的领袖风采,第一代青春美少女组合也在这里为商丘人民打开了流行歌曲演唱会的大门。
千禧年后,豫东影剧院由盛转衰,放映业务每况愈下,影院推出月票业务,一个月能看三十场,坐在影院里不出去可以一次看一整天。影剧院后期又引入东北二人转、泰国模特走秀等低俗节目以博取眼球,更是把剧院大厅租给了皮草生意老板作为展厅,依然无法阻挡一天天的没落萧条,直至不再经营。2016年7月,荒废多年的豫东影剧院在高铁建设工程中被夷为平地,就此烟消云散。
我对老豫东影剧院,是抱有很深感情的。八零后、九零后的道北孩子,大多都参加过学校组织的集体观影活动,在各自班级老师的指挥带领下,一队队一排排的整齐队伍行进在街上,直奔西街口,看完电影之后还有一项特殊作业——观后感。
我始终记得自己在豫东影剧院观影时的三次哭泣:第一次,1996年学校组织集体观影《刘胡兰》,那时我对爱国主义尚未形成很深概念,但不妨碍我看到英雄就义那一幕时流下眼泪;第二次,学校组织看《妈妈再爱我一次》,这电影真的无愧“催泪弹”称号,电影院里到处都是学生们哭得稀里哗啦,我还记得当时影院门口的宣传语:请自备纸巾手绢,一块手绢不够用;第三次,学校组织看《一个独生女的故事》,看到小女孩弹着钢琴唱着那首《有你才有温暖的家》,不由得潸然泪下,三十年后我还能唱出这首歌:月光光,想爸爸,脸上挂着泪花花,有苦学会自己吃,有泪学会自己擦……
1946年5月至2016年7月,七十载光阴匆匆而过,从市场街健康路到西街口凯旋路,从“快乐戏院”、“快乐剧院”到“豫东剧院”、“豫东影剧院”,老豫东完成了使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承载了商丘人民七十年的光影记忆:放映机的光束早已熄灭,银幕上流转的时光却能永存。我站在西街口的高架桥下,望着曾经辉煌过的影院旧址,脑海中闪现出1999年的冬天、那个想要从影院大铁门上翻过去、只为看一眼《梨园春》栏目主持人庞晓戈的懵懂少年,却是淡然一笑:“此处曾托起银幕的翅膀,此刻正升起记忆的星辰”,当作老豫东影剧院的墓志铭,以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