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喜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聚焦!“世界中的中国戏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更新时间:2025-11-24 22:42  浏览量:2

11月10日-12日,在中央戏剧学院东城校区,由戏剧艺术研究所主办的“世界中的中国戏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此次与会专家不但有国内知名院校、院团的专家学者与戏剧实践家,还有来自俄罗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英国等地的国际专家,会议以中国新戏剧的“文化自觉”、国际视域中的戏剧学、中国新戏剧的叙事、中国新戏剧的声音,以及空间与青年单元“围炉夜话”组成。

10日上午,“世界中的中国戏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开幕仪式。学院院长郝戎在致辞中指出,作为“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院始终以构建“中国演剧体系”,推动中国戏剧走向世界为己任。探索“世界中的中国戏剧学”,既需要我们从时代的、世界的眼光来看待中国戏剧,也需要我们从中国出发,去认识世界的优秀戏剧。他谈到,我们要站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世界视野下,既要深挖中华美学精神富矿,从传统戏剧的程式美学、写意精神中汲取养分;更要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让中国戏剧既保留民族底色,又具备全球视野。这种创新是要让当代中国戏剧的现实主义深度、东方意境、匠心巧思,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此次会议启用了东城校区小礼堂。几十年前,老院长欧阳予倩、曹禺、焦菊隐、周贻白等曾在该场所讲学。正如郝戎院长所述,东棉花胡同39号,这里是中戏精神的发扬地,是新中国高等戏剧教育的摇篮,一代代戏剧人在这里播种理想、耕耘艺术,让民族戏剧的根脉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

DAY 1

中国新戏剧的“文化自觉”

当日的会议由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沈林担任学术主持,主题为“中国新戏剧的‘文化自觉’”。中央戏剧学院戏剧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高音作为大会主办方负责人,首先作了题为《别求新声于异邦——1932—1933年欧阳予倩沟通东西的剧学考察》的报告,梳理了欧阳予倩1932—1933年的欧洲之行。高音认为,赴欧考察期间,壮观的舞台美术、突出的导演制度、成熟的编剧艺术、精湛的演员技艺,深刻影响了欧阳予倩的戏剧观念;在欧阳予倩这代人的认识中,话剧作为一种新的戏剧形态生根中国,它是近代中国面向现代世界的一种艺术自觉;欧阳予倩学识丰厚、精通艺术,是“既严博而又精严的艺术学者”,他一生投身于艺术和学术,其戏剧著述乃是中国现代戏剧的重要基石,对“世界中的中国戏剧学”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一级演员、舞蹈家王亚彬发表了《想象力、通感与共情——以舞剧为例,浅谈舞剧创作》的演讲。她结合舞剧《青衣》与《海上夫人》的创作实践,分享了如何通过当代艺术风格的定位与国际视野相融合,以此来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教师、二级导演赵淼所作的《中国傩面下的当代身体创作——浅谈的面具与表演》演讲,对面具形体戏《水生》的创作进行了分析,就如何创作独特的身体语汇、如何在剧场中营造强大的仪式感,以及如何帮助世界观众打破文化隔阂等三个问题进行了分享。他手持两个在创作实践中使用的面具,生动地讲述他们如何对欧洲的中性面具进行选择与改良,进行跨文化的身体创作。

北京新青年剧团独立戏剧导演李建军发表了题为《作为动词的时间和姿势——从创作出发,谈谈我对于“切题和切身”的思考》的演讲,重点讨论如何以“时间”“姿势”两个关键词,来解决创作中遇到的“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他以自己近年创作的多个剧目为例,认为剧场应该为特定的观众而服务,让表演融入当下的时间,从这个角度出发,让剧场跨越东西方文化之分,焕发出剧场的“生产力”和“趣味性”。

中央戏剧学院客座研究员孙惠柱发表了《乐:中国戏剧学的一个思路》的演讲。他认为许多东西方对比下的宏观戏剧认识值得商榷,笼统地对比有较大的困难;他以“乐”为核心,从本体论、方法论与认识论的多个维度,探究中国戏剧精神内核与艺术根基的“乐”,分析多层内涵,包括形式特征、文化基因、训练方法,开辟中国戏剧建设与研究的本土路径。此外,他提出应在不割裂与西方戏剧参照对话的同时,更坚定地坚守自身文化根脉,构建更具中华文化特色和理论深度的中国戏剧学体系。

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导演吴晓江对当天上午的发言作出了点评,他认为欧阳予倩在复杂社会环境下为戏剧所付出的努力,为中国当代戏剧及其观念的形成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当代戏剧创作需要为创作者搭建一座连接世界的桥梁,让更多的中国剧作能够走出去;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特殊性贯穿于个人的戏剧观念里,我们不能忽视非主流院团的戏剧作品。

首日下午的会议继续由沈林教授主持。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喻荣军发表《从“切题”到“契心”:跨文化戏剧的中国叙事与国际共鸣》演讲。他认为“切题”是确立对话的开始,决定了交流的深度;“契心”追求对话的终极目标,即精神的共鸣。他以话剧《红楼梦》的实践为例,提出戏剧创作需要将“梦境”与现实结合,并考虑社会的接受程度。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姜若瑜发表《为教学而创构:“中而新”戏剧的排练场实践》演讲。她以《孔雀东南飞》《镜花缘》为例,针对如何实现“中而新”展开了讨论,着重强调了古典诗词训练的重要意义,认为学习古典诗词有助于学生排演,并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丰富戏剧的中国传统表达方式,切实践行“一戏一格”。

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教授姜涛发表《佐临戏剧中的中国“文化自觉”》演讲。他梳理了中国戏剧学的发展情况,对黄佐临的贡献进行了讨论,对黄佐临的“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情况进行了介绍,认为他的戏剧创作始终遵循文化自信。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张延杰发表《舞动的身体——中国当代民族舞剧中的现实力量》演讲。她从当代戏剧创作多以历史人物为主要内容的现状出发,认为舞蹈的身体在场性,对现场观众而言具有力量感,能唤起集体记忆与引发民族精神的共鸣,强调身体的表达与内心世界的对应。

厦门大学教授、中央戏剧学院客座研究员陈世雄以线上方式发表题为《剧场性与戏剧性》的发言。他从“戏剧性”和“剧场性”在外文翻译中的混淆之处切入,提出“剧场性”注重奇观刺激,“戏剧性”则着重于塑造人物形象的观点,并对戏剧的“剧场化”展开了讨论。他认为当下中国戏剧存在两种“剧场化”倾向,主要集中于豪华舞台效果的“大制作”模式、弱化戏剧本体的广场晚会化,这种缺乏中心事件、悬念冲突与感人剧情的情况,需要我们回归戏剧学理论层面深化认识。

下午的讨论由北京新青年剧团导演李建军进行评议。他认为,戏剧美学思想作为戏剧教学的重要内涵,需要在形式与思想的基础上,对戏剧学科设计进行革新。几位老师结合自身的实践与教学经历提出,“切题”实则是“切”观众之“题”,这是剧院给观众演出的重要导向。同时,他看好“中而新”道路的发展前景,并对“向回看”这一文化现象及其意义表示肯定。此外,他还肯定了戏剧重视“剧场性”研究的意义。

点评结束后,几位专家就一些问题进行了具体的拓展讨论。沈林认为,戏剧的创作与接受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融会贯通的。吴晓江导演进一步提出了肢体剧叙事方法该如何创新的问题。张延杰回应称,舞剧中的舞台空间与舞蹈剧场新概念可以在“前阅读”背景下进行叙事。孙惠柱反对“后戏剧剧场”,认为人是戏剧的载体,“drama”“theatre”是通用的,剧本应当是戏剧的基础。谢尔盖·切尔卡斯基认为戏剧术语翻译专业性的缺失,造成了跨文化戏剧交流的阻碍,我们应该确立几个相近的说法,取代不同的翻译争论;戏剧是文本的形式转变,我们需要遵循客观规律来认知和定义。此外,表现的实体比概念更加重要。易立明导演回应认为,艺术与哲学是相生的,戏剧实践不应当忽视“艺术自律”与“现代主义”的认识,应重新认识戏剧艺术是什么,进而认识到戏剧能干什么。

当晚的“围炉夜话”为跨文化戏剧单元,由沈林与孙惠柱两位教授共同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周炜发表《亚裔美国学者眼中的跨文化戏剧》演讲。她对21世纪西方跨文化戏剧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梳理,对跨文化戏剧的“经典模式”“真诚的戏谑”与“千禧一代的东方主义”进行了讨论。

中央戏剧学院解眉老师发表《舞台上的“国际主义”一类被忽视的跨文化戏剧》演讲,以《怒吼吧,中国》一剧为例,对围绕该剧的争议与褒奖进行辨析,认为这一类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跨文化戏剧作品不应当被忽视。

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研究生袁依依发表了《“世界大剧场”:尤金尼奥·巴尔巴与Theatrum Mundi的跨文化实践》演讲。她通过分析Theatrum Mundi的案例,揭示巴尔巴如何通过一套完整的美学与伦理行动回应外界质疑,提供了一种充满张力却极具创造性的另类范式。

乐舞婆娑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的吴景茜演讲的《一场暴风雨下的》以布鲁克的生平与创作为线索,首先回顾他从早期经历到《摩诃婆罗多》的艺术转折,认为跨文化交流不仅涉及审美方法的选择,更关乎不同文化主体在全球化语境中如何建构自我定位。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荣休教授罗斯通·巴鲁查为大会发表《跨文化戏剧之问:问题、可能与视角》演讲,围绕跨文化戏剧在当代面临的语言文化困境,对其中的文化叙事折扣、戏剧符号的协同、传播生态等问题进行了考述,就看待这些问题的角度进行了讨论。

周炜代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宫宝荣宣读了《跨文化戏剧实践不应简单地与文化殖民主义划等号》的论文。宫宝荣认为中国舞台上从来不缺外国戏剧,而这些作品在上演时,几乎无一例外地被中国导演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社会需求和客观条件加以改造或重构,每一出都可以说是跨文化实践的产物。同样,这种“反向”的跨文化现象也存在于中国传统戏曲的现代化进程中,既体现在古老的演剧形式上,也体现在内在的主题内容上。发言完毕后,沈林、孙惠柱、易立明等诸多专家学者就当晚的议题进行了讨论,“围炉夜话”的热闹气氛持续到了十点。

DAY 2

国际视域中的戏剧学

11日,宫宝荣担任学术主持。上午共有六位老师发言,主题为“国际视域中的戏剧学”。

来自俄罗斯国立舞台艺术学院的教授谢尔盖·切尔卡斯基发表了题为《我们所谓“好”的表演,人们必须通过挣扎、抗争和饥饿换来:斯坦尼体系在俄罗斯、中国及全球》的演讲。他对斯坦尼体系的当代意义进行了阐发,认为斯坦尼体系是为了帮助演员能够为不同美学风格的戏剧进行准备,但受到历史原因被误读为现实主义。他还梳理了“情感记忆”方法的形成过程,辨析了“想象”与“五感”的区别,介绍了斯坦尼与丹钦科的争论始末,对斯坦尼去世后分为莫斯科与列宁格勒两支的争论,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进行了考述,并介绍了斯氏体系在俄罗斯及当下世界的发展情况。

来自罗马尼亚的国际戏剧协会(IAT)主席奥克塔文·萨尤发表了《跨文化戏剧:重要性与即时性》演讲。他在发言之初感谢了沈林教授在沟通中西戏剧过程中的贡献,分享了他参加乌镇戏剧节的感悟,并就“戏剧的言语与思考谁是谁的基础”,“戏剧如何作为文化外交而存在”进行了讨论,认为中国戏剧文化存在“向心”与“离心”的两种方式,前者吸引外部文化来到中国,后者是中国文化向外传播。他还对爱丁堡、阿维尼翁、锡比乌等国际戏剧节的发展进行了介绍,并认为乌镇戏剧节是独特的、青年的。

保加利亚国立戏剧与电影艺术学院教授卡莉娜·斯蒂芬诺娃发表《舞台上的量子特征——在东南欧故事制作的三个案例中的跨文化锋芒或特质》演讲。她聚焦于舞台的“量子特征”,以三种东南欧的戏剧为例,认为直面叙事的戏剧并非单纯的叙事,不应关注于理性,而更应当关注于想象力的“量子纠缠”,戏剧通过音乐、故事、想象等因素获得平衡;人类的亲近性让戏剧与量子理论相互连接,我们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想象力来认识对方,进而产生建构性的现象。

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帆教授演讲的《全球背景与跨学科视野下的葬礼、仪式与戏剧》从“一切的仪式行为都具有戏剧性”发微,对葬礼的“通过仪式”与“中介情景”赋予的戏剧性进行了讨论,从“共情”“代偿”“驱逐”三方面重新阐释葬礼戏剧的内涵。

武汉大学教授汪余礼演讲的《戏剧感通学:根基、构架、理念与方法》,提出“戏剧感通学”的构想,并对这一构想的理念与实践方法进行了论述,认为这一构想具有艺术与生活的双重考虑。

DAY 2

中国新戏剧的叙事

当天下午的会议由孙惠柱主持,主题为“中国新戏剧的叙事”。英国利兹大学荣休教授李如茹汇报了《转型与践行:北平市私立中国高级戏曲职业学校(中华戏校)实施的全面戏剧教育(1930-1940)——以程砚秋、金仲荪的“角色转型、具身认知”为视角》,她借助“角色转型”视角,并引入“具身认知”理论作为补充,探讨他们如何在时代巨变中实现从艺人、传统文人向现代戏曲教育者与改革者的身份转变,认为程金二人确立了提防必须“摩登化”、学京剧应先学昆曲以立基础、中西戏剧要融合的三点认识,并以此回应大会“文化自觉”的深层命题。

著名编剧何冀平发表演讲《剧本的诞生》,对于编剧从哪里入手,要怎样塑造人物,怎样对主题进行提升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讲述;她认为写人物就是要写出人的欲望,在重要节点的行动设计要呼应剧的主题,秉持对“真实”的追求,是戏剧编剧的重要信条。

中央戏剧学院京剧系教授曹艳发表了《中国演剧的当代性探索与实践》的演讲。她以京剧系的活动实践为范例,围绕东西艺术形式合演的《驯悍记》、话剧《红楼梦》等剧目展开,认为京剧表演既有程式的美的体验,又有关于人心理的体验,运用戏曲元素来贯通古今,是践行中国演剧当代性实践的重要过程。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周泉的演讲《传统转化与文化自觉》梳理了曲艺与戏曲的关系,认为“话剧-戏曲-曲艺”是三位一体的传统转化。他还以曲艺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创排为例,将话剧戏曲的表演体式同曲艺几门功夫的教育进行转化,探索作为中国叙述体演剧的曲艺剧范式。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的毛夫国研究员发表了《史学理论视阈下中国戏剧史书写范式的生成、转向与反思》的演讲。他梳理了中国戏剧史书写的基本情形,基于对重构论、建构论、解构论的史学认知,对中国戏剧史的书写展开探讨,同时指明,在开展戏剧史书写工作时,对于回忆录这类史料需谨慎运用,并且要留意从文本到演出的转变。

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赵明副教授的发言《民族歌剧的复排实践与教学启示》,围绕《小二黑结婚》的复排经验展开探讨,认为民族音乐唱段、程式化的身段动作以及特定历史时期的叙事范式,需要依托当下的多媒体舞台艺术,与时俱进地开展创造性转化。

宫宝荣教授对当天下午的发言予以点评。他认为当日的几组演讲,精准地紧扣“世界中的中国戏剧学”这一主题,围绕创作展开的讨论往往更具实践意义;他肯定了老师们借助舞台实践,于践行过程中总结“中国演剧体系”的思维与路径;认为对于古典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转化,乃是当代中国戏剧人的双重使命。

当晚的“围炉夜话”来到了青年单元,由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艺术总监、中央戏剧学院现代剧本翻译创研中心主任易立明导演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麻文琦教授共同担任学术主持。

来自中央戏剧学院的青年教师张岩以《东风西渐:新中国戏剧外交中的文化自觉与现代性追求——中国艺术团1955年法国巴黎演出考察》为题进行了发言,她就中国艺术团1955年赴法国巴黎演出考察的历史背景、历史经过、社会影响进行了考述,认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艺术团在巴黎的成功绝非源于异域文化的新奇,更重要的是左翼文化与西方艺术在理念上的内在契合。

中央戏剧学院青年教师桂楠发表《新时代中国歌剧的探索与实践》的演讲,认为新时代民族歌剧承载着艺术家的心血与创意,展现了中国民族歌剧在形式、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不断创新。

云南艺术学院青年教师尹云辉发表了《古典和先锋之间:蒙太奇与东方传统戏剧的奇异互鉴》的演讲。他认为蒙太奇理论不仅促进了中日电影业的革新,还为两国的戏剧创作者带来了崭新的灵感,夏衍在他的戏剧创作中引入了蒙太奇思维,村山知义受蒙太奇理论中的“对位法”概念启发,在交融中促进了剧场的革新。

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研究生朱航发表《论跨文化视域下梁启超的戏曲思想》的演讲,对梁启超的时代背景、社会身份、戏曲创作思想、对戏曲艺术的定位进行了考述,认为梁氏的创作虽缺乏情节冲突,却以 “古今对话” 凸显了传统文化与近代危机的碰撞。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单嘉怡发表《广播剧的声音政治与战时动员——以夏衍为中心》的演讲,揭示了夏衍如何利用广播剧的媒介特性进行大众动员,分析当局“统制化新闻政策”的内在矛盾,并阐释《“七二八”的那一天》内部存在的自我反思性,以及它作为“战时戏剧”呈现出的对现实的介入意义。

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刘泽蓬发表《从借鉴到自觉:20世纪50年代苏联戏剧专家来华事件再审视》的演讲,他认为苏联专家的多元观点与实践,不仅推动了斯氏体系的话剧本土化,更催化了中国戏剧主体性的觉醒,为“话剧民族化”与“戏曲现代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宋雅萱发表《“见人不见景”:1960年代初中国演剧观论争中的狄德罗和布莱希特》的演讲,就中国剧界对狄德罗的《谈演员的矛盾》展开的演剧方法的论争进行考述,认为这些争论聚焦于“单个演员的表演策略”,而忽略了“舞台整体呈现及其关涉的社会面向”。当晚,易立明、麻文琦两位学术主持与宫宝荣教授对几位青年的文章进行了点评。

DAY 3

中国新戏剧的声音与空间

12日上午的会议由易立明导演主持,主题为“中国新戏剧的声音与空间”。易立明导演率先发表《跨文化对话中的歌剧排演:我的导演方法论与实践》的演讲。他通过《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之死》《茶花女》《佩里亚斯和梅丽桑德》《骆驼祥子》等具体案例,剖析了如何在尊重原作精神与彰显本土文化之间找到动态平衡,论证了戏剧艺术的当代价值在于以剧作为桥梁,诠释人类共通的情感与哲思。他强调,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创作全人类的歌剧,而且排外国题材的戏剧需要让中国观众看懂。同时,他就剧本的翻译、音乐歌词的处理、特殊舞台形象的处理等问题发表了看法。

著名作曲家瞿小松发表了《我的歌剧创作与中国传统戏剧》的演讲。他认为在中国传统戏曲中,音乐是戏剧的结果,这种音乐过分依赖程式,音乐表现力有所局限,歌剧创作必须真正体会、感受戏剧的内在张力与细致的进程,并且深入通晓中、西传统的不同优长与局限。

国家大剧院一级舞美设计高广健发表了《谈新编历史京剧的舞台创作方式》的演讲,对当代新编历史剧的舞台美术创作进行了举例说明;他还结合市场调研的数据,对传统元素的内在含义进行挖掘,将传统桌椅结构与道具的舞台调度相结合,从传统中寻根,结合剧作形象的概念进行创作,既求守正,又求创新。

中国传媒大学的王永恩教授发表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论中国新戏剧中戏曲元素的创造性转化》的演讲。她认为,中国新戏剧对戏曲元素的创造性转化是系统性的美学革新,其核心在于理解传统精神而非模仿形态,以传统美学资源服务现代表达,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双向赋能,塑造了新戏剧的民族品格,为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有效路径,彰显了中国戏剧在民族化与现代化道路上的成熟与自信。

清华大学汪晖教授作为与谈嘉宾,同几位发言人就戏剧的音乐表现力、戏曲的古典美学形式与当代的结合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他认为古典艺术形式与“现代性”不是对立的,古典艺术形式的律动与舞台呈现关系需要在交流融合中产生“对撞”。

当日下午的会议由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副教授谭泽恩主持,主题是“中国新戏剧空间”。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副教授张武发表《舞美设计——选题与创作的双向误读》的演讲,他认为西方视角看待中国元素的舞台表现时存在着误读,我们往往从中国传统绘画与书法中获取民族性的元素与主题,我们需要同文本的创作者在表现视野方面得到一定的共识。

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宋旸发表了《从舞台美术设计到场景设计》的演讲,她认为“多学科视野”重构了舞美理论,表演者与观众的身份边界在数字背景下不断被重塑,西方在技术批判中探索人文价值回归,东方则通过技术赋能为传统注入现代创新性,这是对当代戏剧美学中“在场性”与“共创性”的回应,是艺术、技术与社会语境互动的必然结果。

谭泽恩发表《因特定空间而有的演出新形态》的演讲,探讨了演出空间与展览空间的关系,他认为空间创作是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之间的桥梁,是艺术实践的具体手段和方法,目的在于创造全新的表演形态,直至催生出崭新的演出形态。

中央戏剧学院主任舞台技师杜思亮发表《传统回响与现代转译:话剧声音设计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演讲,他就“中国演剧创排计划”的首部作品《北京人》的声音设计为切入点,探讨话剧艺术如何在声音维度上完成文化基因的当代转译,分析传统戏曲声腔美学与现代声音设计的互文关系,揭示中国演剧体系创新发展的路径,为新时代文艺创作提供方法论启示。

三拓旗剧团二级舞美设计曹璐老师发表了《跨文化实践视域下中国戏剧的世界化路径探索》的演讲,她以三拓旗剧团的多个剧目为例,指出其形体戏剧舞台美术风格的探索不仅为中国形体戏剧的舞台美术确立了差异化的发展路径,更以无国界的视觉语言打破跨文化传播的壁垒,证明舞台美术的价值不在于宏大,而在于与艺术本体的深度契合。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贾力苈副教授的发言《中国影戏“游观”美学与当代剧场时空拓展的民族化探索》,以“镜框式”“环境式剧场”与“行进式观演”三类当前典型剧场形态为研究对象,探析影戏美学积累的时空程式,及其推动剧场时空拓展的民族化探索的深层机制。

北京服装学院的黄莎莉老师发表《流动的空间:中国舞台美术的情境重构及视觉隐喻》的演讲。她以刘杏林教授的多种舞美设计为例,以取材自社火面具与击鼓传花的民族传统为例,指出现代剧场和戏曲的舞台设计呈现戏剧情境的方式,由“再现”转变为“重构”、“营造幻觉”让位于“激发想象”。

当晚的青年单元由周炜副教授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帆教授担任评议嘉宾。中国戏曲学院讲师、中央戏剧学院在站博士后陈杰发表《现代戏曲心理叙事的探索》的演讲,他以郑怀兴编剧的《青蛙记》《神马赋》为例,认为这种现代戏曲心理剧,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戏曲的文学性和现代性,而且将现代戏曲融入到了西方现代和后现代戏剧的艺术审美视野中,同时保留了中国戏曲的艺术特性。

青年导演肖竞发表《再造形象与重建叙事:中国古典戏剧在当代语境下的新可能——以为例》的演讲,她认为自己编创的新版《桃花扇》,特点在于运用了纪录剧场的创作方法以及布莱希特的“间离”理论与“叙事剧”方法;古典故事以及文本中的美学,依旧能够与当下产生关联,值得不断地被言说、被排演。

中国人民大学讲师黄小轩发表《对观与对话:梅耶荷德戏剧观的东方源起、中国接受与当代价值》的演讲,她考述了新时代戏剧探索把“假定性”定义为戏剧艺术的本质,倡导以舞台假定性打破“第四堵墙”,激发打破戏剧幻觉的各类形式。梅兰芳访苏期间与梅耶荷德产生的美学共鸣和观念启迪得以重新解读,东方戏剧在梅耶荷德戏剧观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明确。

北京外国语大学助理讲师王勇发表《文化强国战略视域下中国新戏剧在文化自觉中的实践探索》的演讲,指出新戏剧创作呈现出从单一形式创新向内容价值深化的转型趋势,在保持民族艺术本体的同时,积极吸纳现代表现手法。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曾笏煊发表《从认识中国到自我确证:19世纪“Tragedy”与“Comedy”的跨语际实践》的演讲,他对“悲剧”与“喜剧”两个语汇的舶来与阐释过程进行考述,对中国戏剧中的悲剧与喜剧问题进行了讨论。

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研究生毛增立发表《从“喑哑”到“演说”的乌托邦想象:田汉与近代“有声中国”文化转向的互缘机制》的演讲,他针对田汉改编的《阿Q正传》,着重强调了声音的不可或缺性,这与鲁迅“大胆说话”“勇敢进行”,把中国转变为一个“有声中国”的主张相契合,深刻地塑造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声音转向”这一历史命题。

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研究生牟佳发表了《从“程式”到“化境”:戏曲表演者的身体实践》的演讲,她基于表演者主体视角,探讨“四功五法”对中国话剧形体表达范式的介入机制与融合路径,旨在从身体维度为建构具有民族主体性的“中国演剧体系”提供实践依据与理论思考。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吴云涛发表了《人人皆是戏中人:沉浸式戏剧的演艺新空间》的演讲,他认为中国沉浸式戏剧以空间作为叙事与审美的生成机制,在动线、视域、声场中重塑观演关系,这种沉浸式演剧空间为中国沉浸式戏剧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美学范式与提质路径。

暮色四合,在最后一组青年单元“围炉夜话”结束后,本次会议圆满落下了帷幕。在本次会议中,来自多个国家、多所院校的专家学者围绕戏剧艺术的当代发展与跨文化实践,展开了深入且卓有成效的对话,交流中思想的火花不断迸发。这场学术盛会不仅展示了世界视野下中国戏剧研究的前沿成果,更凸显了中国戏剧在全球语境中的主体意识与文化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应当如何去理解和认识世界中的中国戏剧学,以及如何应对当代中国戏剧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推动学科的发展,是摆在每一个戏剧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给出切实可行的答案。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对话,历史回望与前沿探索的交融,从文本阐释到舞台实践,从传统继承到跨界创新,与会学者以多维视角描绘出中国戏剧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

供稿 图片|戏剧艺术研究所

撰稿|朱航

摄影|王先辉 吴国庆 朱坤灿

编辑 排版|一桐

场馆介绍
北京喜剧院隶属东方(北京)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有限公司,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二环东四十条桥西南角,地处朝阳门商务中心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四通八达,距地铁东四十条站仅200米,距地铁朝阳门站仅300米。北京喜...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朝阳门北大街11号
乘地铁:地铁2号线东四十条站下车,D(西南)口出站,南行100米即到。乘公交路线:特2、特
北京喜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