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人2》演员忙着跑通告,喜剧变成聚餐,观众还剩什么可笑
更新时间:2025-11-23 21:46 浏览量:3
《喜人奇妙夜2》最为扭捏之处,就是它一方面想要成为纯粹的喜剧乌托邦,另一方面却无法控制在正片里面嵌入饭局游戏。
这种矛盾感从第一期就埋下了根源,当《技能五子棋》花费1年半的时间营造出那种奇特得招人喜欢的趣味性之时,观众能够发现到其中的诚心。
刘天池笑起来咯咯乐时展现出的现场反应,是真实的,那种没被输赢影响的创作状态,本来就该是节目最为珍贵的底色。
在第九期的后半段的时候,突然出现一个纯粹是聚餐的环节,几位可爱的人坐在那儿吃蛋糕、做游戏,聊聊台前幕后的事情。
观众原本是奔着喜剧去的,谁能想到看了《拜托了冰箱·青春版》后,弹幕瞬间就热闹起来。
这落差感就跟在奶茶店点了杯招牌奶茶一样,喝到最后才发现杯底满满都是珍珠,结果茶没剩下多少。
节目组,或许觉得把作品平均地分配到两期当中能够缓冲质量的起伏,可是观众并不是笨蛋,有趣就是有趣,没趣就是没趣。
最让人发怵的是,这顿饭局根本就不是偶然的,之前衍生节目里已经塞进了运动、访谈等各类内容,现在连正片,都得空出地方来塞进这些零头片段,观众追个剧就怕被注水,看个综艺也是从心底里反感,大家打开《喜人奇妙夜》,不就是图个在通勤的时候能轻松乐呵笑几声,可结果,得盯着别人吃蛋糕的画面,这种感觉就跟等外卖时刷到美食直播一样,越看越饿,还越看越闹心。
不过换个角度来讲,新人的表现确实不太令人满意,杨冬麟演恐龙的那个节目,普通观众真的有点难以理解,太过于抽象了,陶宇杰团队的假默剧也是类似的情况,演得让人迷迷糊糊的 。
高海宝和泰维演的诸葛亮系列好不容易符合大众的口味了,结果却因为选错战队直接被淘汰了,这时候,节目组想要通过饭局环节来调节气氛、挽回观众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喜剧创作不是像流水线生产那样简单,难免会有遇到困难的时候。
能理解,但没法接受,老观众感到失望,是因为第一季那种「每个作品都值得反复观看」的痛快劲儿消失了,过去看完一季,我们能挖出无数细节和彩蛋,现在二季结束,连再看一遍的念头都提不起来,这种心理上的落差,比单纯的内容质量下降更伤人,它1点,瓦解的是大家对这个IP的信任感,当一顿饭能占掉半集正片时,难免会让人怀疑,下一季是不是要直接变成《喜人吃播夜》了
刘旸的缺席问题更是雪上加霜,他当作另一档脱口秀的常驻嘉宾,在这里停留的时间十分短暂。
当松天硕、双胞胎、刘思维、张弛、蒋龙这些名字逐一出现在缺席名单里时,你便能发现到这一季为何总仿佛少了些什么。
他们要么在录制综艺节目,要么在去往拍戏的路途之中,留给《喜人2》的时间,就只剩下那1点空隙了。
这种忙碌的状态,就如同当下我们的生活一样,主业和副业依次去做,哪个都不舍得舍弃,最后哪个都没做好,演员们也是,哪里的通告,给钱多、曝光大就往哪里去,可我们又不是机器,创意更需要有大块完整的时间来,缓缓思索,连排练室都凑不齐人的时候,制作出来的作品肯定就是半成品,你看那些笑点好像就是生硬搞出来的,因为本来就是硬凑的。
但姐妹们,我们批判的时候是不是也得承认,这节目,至少还在努力把创作过程呈现出来,饭局环节虽然没什么意思,但它让我们看到喜人之间真实的关系,看到他们在比赛时。
这里有个特别现实的问题,我们批评节目注水,究竟是在指责什么,是怪制作方偷工减料,还是质疑他们无法持续推出优质内容,如果是后者,那注水反倒成了一种坦白与其强行上架粗制滥造的成品,不如把幕后过程摊开来看,可这种坦白对观众而言却显得太过无情,我们花钱开通会员,并不是为了见证创作困境,而是为了获得愉悦,为了放松解压。
换个角度想想,第一季的成功是不是无形中抬高了我们的心理预期,再厉害的女团,也扛不住喜剧内容的快速迭代,行业里,哪能涌现出顶尖创作者持续产出,张呈和雷淞然的警察故事,确实做到了好笑又走心,可这种水准的作品向来可遇不可求,创作周期被一再压缩,演员又被资本与市场来回拉扯,质量滑坡就成了不可避免的趋势,我们之所以感到不满,归根结底,是因为对这个IP还有感情,舍不得它走下坡路。
资本向来是不讲情面的,要是腾讯接着投第三季,这样眼前就是新人难以崭露头角,老人们疲惫不堪没有停歇之时,内容还得依靠饭局来硬撑时长,换作你要是投资人,也得好好斟酌一番,这件事可不是马东请领导吃一顿饭,或者带他们去现场看几期节目就能解决的,市场规律是明摆着的,有流量、有回报才能拿到钱,仅仅依靠情怀的话,最多也就是去微博搞个众筹之类的。
最令人心痛的是,我们或许正目睹一个喜剧品牌的消耗与褪色,每位演员都渴望成为下一个张兴朝,期待一夜成名,这本身无可厚非,可一旦他们将《喜人》视作跳板而非真正的舞台,作品的灵魂便逐渐流失,我们怀念第一季,怀念的是那种发自内心的「我就是来给大家带来欢乐」的纯粹初心,如今,这份纯粹被通告收入、曝光数据和商业利益不断冲淡,最终留下的,只剩倦怠和程式化的演出。
但话说回来,我们这些观众变了吗?我们是否早已习惯用倍速追剧,3分钟刷完一部电影。别要求喜人一直产出精品,那自己给过他们耐心没有。
节目里的饭局我们再骂,也贡献了播放量,一边骂着注水一边看完,这种行为本身便是在向资本宣告:看,观众会自己找理由接着看下去的。
或许问题不在于我们选错了综艺,而是我们对自己的期待本身,掺了水分。
归根到底,《喜人奇妙夜2》就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喜剧综艺碰到的难题,也映照出了观众本身那种矛盾的情况。我们一边渴望纯粹的艺术,一边又忍不住点,开那些零碎的幕后花絮。
马东的困局,何尝不是我们的困局,下一次碰到饭局那个环节的时候,或许换一种心态,把它当作姐妹之间的交谈,聊聊你喜爱的那个人近期的情况。
毕竟在这个所有人都在奔波的时代,能有一档节目还愿意让你看看演员的真实状态,也就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诚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