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未合作还零储备!摇汞青年重组,凭啥成喜人黑马?
更新时间:2025-11-22 11:48 浏览量:2
文 |有风
编辑 |有风
《今天不易破案》幕布拉开时,蒋易手心的汗还没干。
这出在《喜人奇妙夜》第二季播出的作品,在此之前连一次完整展演都没有过。
按照节目常规节奏,演员有五天时间从彩排到录制。
蒋易和孙天宇这对“摇汞青年”,就是在这五天里连轴转才拿出了这部作品。
五天时间要从零打磨出一个15分钟左右的素描喜剧,这压力真不是一般人能扛的,更何况他们还是出了名的“磨叽男孩”。
创作大脑团给他们起的这个名字很贴切,点子要讨论半小时,创作时还会出现12小时的停滞。
更棘手的是,之前第三赛段《与神同行》的演出中,他们还遇到了舞台事故。
吕严作为大团团长,直言那是他参加节目四五年间见过最大的一次事故。
《今天不易破案》的创作,几乎是在极限状态下完成的。
直到上台前,台词还在调整。
所有演员加起来只彩排了两三遍,临上台时,蒋易的脑子一半清醒一半模糊。
他拉着对手演员紧急沟通细节,大家互相打气才稳住心神。
本来想这仓促的准备,效果估计悬,但后来发现观众的笑声比他们预想的密集太多。
两人排练时会对包袱有预判,也会调整表演节奏配合观众。
可现场反馈的热烈程度,还是超出了预期。
这大概就是喜剧人最踏实的回馈,再难的创作,只要能换来观众的笑声就值了。
这出作品延续了他们一贯的叙事核心,蒋易饰演的警探一开场就坦白自己是鬼魂,孙天宇饰演的搭档来调查他的谋杀案。
鬼魂只能靠敲桌子提示线索,最终搭档破案,鬼魂也得以离开。
这种“人鬼殊途”的离别剧情,已经贯穿了他们三部作品。
《今天不易出门》里,蒋易的吸血鬼要离开,消除室友记忆后又以新身份返回。
《与神同行》中,冒险家靠记忆伙伴的陪伴穿越风暴。
三个故事,都绕不开相逢与离别的话题。
蒋易对这种主题的偏爱,来自他的行业经历。
入行以来,告别成了常态。
他和孙天宇在“一喜”相遇成友,节目结束后就各忙各的,聚少离多。
这次重逢录制,结束后又要面临分别。
这种因创作结下的羁绊,比拍戏杀青的离别更让人不舍。
毕竟拍戏时主动性没那么强,而在节目里,他们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共创,关系自然更密切。
能顶住这种压力完成创作,靠的不是运气,是他们挂在嘴边的“摇汞”精神。
这个词的由来,要追溯到“一喜”时期。
当时两人都在“十三代宗师”大团,经历淘汰赛后重组到一起。
他们认领了《乐队的冬天》的创意,虽然本子没做成,但“摇汞”成了组合名,更成了创作信条。
蒋易说“摇汞人敢于尝试”,孙天宇补充说就是“说我们所说,做我们所想”。
四年后两人重组,就是一次典型的“摇汞”冒险。
节目录制前一个月,蒋易一个电话邀约,孙天宇明知有拍戏安排,还是立刻答应了。
这个决定挺冒险的,四年间他们几乎没见面,更没聊过创作思路。
没人知道彼此的审美和想法有没有变化,完全是“负储备”组队。
这种精神也体现在突发状况的应对上,《与神同行》演出时,蒋易手中的镰刀不小心碰到引线,本该结尾出现的白帆提前落了下来。
台上三人对视不到五秒,就达成了共识继续表演。
蒋易尽力拨开白帆,确保后续演员能按原路线上台,后台伙伴也默契配合。
后来再看这段,蒋易还开玩笑说没掉帆反而没劲。
这种临危不乱的即兴能力,就是“摇汞”精神的最好体现。
这种敢拼的劲头,在如今的喜剧综艺里显得格外珍贵。
节目早就不是随便玩个梗就能过关的年代了。
“一喜”时,5到7分钟的短节目,抓一个“game点”就行。
现在节目时长翻倍到15分钟,必须铺陈人物关系,还要有扎实的“大底”。
蒋易透露,这一季经常出现不同队伍点子撞车的情况。
既要避开前人的路子,又要和同期选手区分开,创新难度成倍增加。
很显然,观众的审美也在进步。
9月底节目播出后,负面评价少了很多。
大家不再说“不喜欢这种喜剧”,而是会说“我吃这一款”。
这种多元化的审美反馈,对创作者来说是好事,也让喜剧创作有了更多可能性。
《喜人奇妙夜2》总决赛录完那天,孙天宇跟蒋易说,咱们本来就想做吸血鬼和死神,现在都做了,还多录了几个,赚了。
这话听着轻松,背后是多少个通宵的打磨。
孙天宇想组乐队,蒋易想当导演,未来的路还长。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股“摇汞”劲,会一直陪着他们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