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战赛制锁死喜剧人,喜综口碑崩塌,核心症结太致命
更新时间:2025-11-22 09:02 浏览量:1
今天老张带大家聊聊顶流喜综翻车当年豆瓣8.6分封神的喜剧天花板,如今直接跌成6.6分的失望款!
评分腰斩
脱胎于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喜人奇妙夜2,本是观众蹲点等更的电子榨菜,结果播出后评论区直接炸了锅,吐槽声比笑声还密集。
打开小红书、微博,满屏都是劝退发言:内部梗堆得新观众摸不着头脑,舞台上动不动就凑十几个人的群演大戏,台词没说几句就开始高声嘶吼,最后必来一段强行升华的鸡汤底。合着这不是喜剧综艺,是春晚式煽情大会啊?
公允说,喜人奇妙夜2也不是完全没亮点,技能五子棋的脑洞、三顾茅庐的巧思,照样能看出国内顶尖团体喜剧的实力。
但离谱的是,这些真正出圈的好作品,现场得分居然不高!反倒是那些声量大、人数多、情绪满的套路作品,总能轻松拿高分,这波操作真的让人看不懂。
赛制绑架
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必须是那坑惨了演员的团战赛制!团体战意味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演员松天硕都直言,每场表演都绷着神经,就怕自己拖后腿导致团灭。
这种压力下,谁还敢冒险搞创新? 毕竟前几季早就验证过,群演扎堆+高声嘶吼+结尾煽情的三件套,是现场拉票的最优解。
反观前两季里王梓的默剧、五六七的小丑喜剧,这些小众又有特色的形式,放在这季赛制里恐怕刚出场就被淘汰。
这就是个死循环:赛制逼演员选安全牌,观众看多了套路就审美疲劳,笑点阈值越来越高;演员见观众不买账,就更不敢创新,只能往更热闹、更煽情的方向卷。
李诞那句做自己就好的建议,简直是戳中了要害。喜剧要的是松弛感,不是紧绷着讨好观众的表演欲。
如果说赛制是外部枷锁,那演员素材枯竭就是内伤了。能站上这个舞台的,都是国内顶尖的喜剧人,背后要经过十几次创排、十几稿剧本淘汰,还要封闭训练三四个月,刻苦程度没话说。
但喜剧这东西,光靠卷没用啊!赵本山、陈佩斯的作品能成为经典,靠的是对生活的精准拿捏,那些家长里短、人情世故,都是最鲜活的素材。
可现在的演员,一年到头不是备赛就是比赛,要么就是跑商业活动,早就和真实生活隔了层墙。
演员土豆备赛时喊出写不出本的焦虑,真的扎心了。更无奈的是,喜人奇妙夜2还得请往届冠军救场,只因新人表现没达标。
素材枯竭
发起人马东也坦言,喜剧圈优质人才本就稀缺,很难快速冒出新人,这波啃老属实是无奈之举。现在观众看喜剧,要的是会心一笑,不是被迫感动;要的是脑洞和巧思,不是人多势众的热闹。
赛制设计要是只看现场热闹,那选出来的不是喜剧人,是气氛组;演员要是脱离生活闭门造车,写出来的剧本也只会是空中楼阁。
虽然喜人奇妙夜2口碑滑坡,但它依然是国内最好的线上团体喜综。观众的吐槽,本质上是爱之深责之切。我们还在期待它能回到当初的水准,能再出几个让人反复刷的爆款。
希望下一季能醒醒!少点套路,多点真诚;少点煽情,多点笑点;给演员留些沉淀生活的时间,给小众喜剧一些生存空间。
毕竟,喜剧的底气从来不是人多势众,是生活里的真滋味,是演员放开了的松弛感,是让观众看完能笑着说真过瘾的纯粹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