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喜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从喜剧之王到“政治难民”,卓别林如何为自己写下终章?

更新时间:2025-11-22 01:41  浏览量:1

若艺术家的生命终将落幕,他该如何与自己的辉煌告别?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EPHBlTLp

《舞台春秋》剧照

世界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将对晚年职业生涯的思考与感悟,投射在《舞台春秋》中,塑造了那个聚光灯熄灭后,佝偻着蜷缩在舞台阴影中的卡尔费罗,为自己和默片时代写下挽歌。

1914年伦敦,醉醺醺的过气喜剧演员卡尔费罗在归家途中,救下了因腿疾绝望欲自杀的年轻芭蕾舞女演员塞瑞拉。卡尔费罗对她悉心照料,用残存的幽默点燃塞瑞拉生的希望,助她重返舞台。后来塞瑞拉成了芭蕾新星,她想报答这位昔日恩人,可卡尔费罗的身体已无法支撑他完成最后一场演出......

1912年,年轻的卓别林随英国卡尔诺剧团赴美巡演,他的表演才华被美国启斯东电影公司的老板麦克·塞内特看中,从此开启了他的电影生涯。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EPIuC6Zn

1916年,27岁的卓别林

1914年,卓别林在《威尼斯儿童赛车》中首次以流浪汉“夏尔洛”形象亮相——宽松裤子、小礼帽、小胡子和手杖,这一形象后来成为电影史上最经典的造型之一。在数十年的美国生活与创作中,卓别林用这个角色拍摄了几十部默片,每一部都风靡世界,成为那个时代的顶流。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EPLDk9BO

经典的“夏尔洛”形象

然而,时代的车轮从不停歇。1930年代末,有声电影浪潮席卷好莱坞,观众开始习惯对白故事,默片市场急剧萎缩。这位曾以《从军记》《淘金记》《马戏团》征服世界的默片王者,一夜之间成了“过时”的代名词。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EPNnH3B1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EPQeknYf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EPUk4gGh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EPagNBFr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EPfx5XnD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EPjdqfYj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EPnpWeiu

卓别林的部分经典默片

在有声电影技术出现后,卓别林仍坚守艺术初心,坚持拍摄了《城市之光》(1931年)和《摩登时代》(1936年)两部无声电影。

《城市之光》后来成为了美国国会图书馆指定永久典藏的电影作品,影评人詹姆斯·艾吉称该片结尾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一段表演”。

而在《摩登时代》的结尾,夏尔洛背对着镜头渐行渐远,成为该角色的银幕绝唱,仿佛在无声地预告一个时代的终结。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EPrvk1ET

《摩登时代》剧照

1940年的《大独裁者》是卓别林首部有声电影,他在影片结尾用一段长达约4分钟的演讲抨击了希特勒的纳粹法西斯主义。卓别林深知,这段严肃的政治宣言是夏尔洛那种依靠夸张肢体语言的滑稽形象所难以承载的。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EQ00o957

卓别林第一部有声电影《大独裁者》

随后1947年的《凡尔杜先生》虽然也是一部有声电影,但票房表现已难复昔日辉煌。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EQ2NJVqe

卓别林第二部有声电影《凡尔杜先生》

卓别林将这种对时代变迁的无力感,全部倾注于《舞台春秋》中卡尔费罗的命运之中。这部电影与卓别林的人生高度契合,几乎可以视为他的精神自传。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EQ5GJbvH

《舞台春秋》片段

《舞台春秋》中的卡尔费罗辉煌不再,被新时代的观众遗忘,只能在人们的施舍与同情中获取零星演出机会。他甚至不得不隐姓埋名,以“卡维蒂”之名登台,却依然难逃被嘲弄和冷落的命运。这一细节背后,藏着卓别林一生最痛的一次“告别”——舍弃他亲手创造的传奇角色“夏尔洛”。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EQAhKE17

《舞台春秋》剧照

而当更换艺名的卡尔费罗站上舞台表演无声喜剧,场下依旧空无一人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角色的悲哀,更是一个艺术家面对时代变迁的无力感。

更令人心碎的是,卓别林让卡尔费罗在舞台上,一字一句地念出那些充满恶意的评论,如同用刀片细细切割自己的灵魂。这种近乎自虐的艺术坦诚,使得《舞台春秋》充满了强烈的自传色彩。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EQDxLevg

《舞台春秋》剧照

卡尔费罗与芭蕾舞者塞瑞拉的情感纠葛,也藏着卓别林对自身情感历程的隐晦书写。影片中,卡尔费罗用积蓄救助绝望的塞瑞拉,教她重拾舞蹈梦想,这份救赎式的情感,恰似他一生中与多位年轻女演员的交集。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EQFhNCGM

《舞台春秋》片段

卓别林的感情生活充满争议,曾与多位年轻女演员产生情感纠葛。当年的舆论场对他口诛笔伐,将他塑造为“道德败坏者”。

值得一提的是,卓别林邀请了他的“竞争对手”——默片时代另一位喜剧大师巴斯特·基顿出演。片中卡尔费罗与基顿联袂演出的8分钟舞台喜剧,不仅是影片的高潮,也是两位默片巨匠唯一一次银幕合作。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EQHNkx6u

巴斯特·基顿(左)与查理·卓别林(右)

在后台,基顿对卓别林说:“我未曾想过,我们会落魄至此。”随后又调侃道,“如果他们再说你和从前一样,我就要表演跳窗了。”这句带着苦涩的玩笑,充满了同行之间的理解与熟稔,是这部充满哀伤的电影中少有的一抹暖色,却也道尽了无尽辛酸。

卓别林与基顿,长期被视为默片时代的双子星,但两人在现实中却避免公开评论对方,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尊重。

基顿的职业生涯末期同样常年处于低谷,自1928年与米高梅签约后,他被剥夺了创作自主权,事业一落千丈。卓别林为基顿的境遇感到惋惜,于是邀请他参与《舞台春秋》的表演。

他们的这次合作,是两位巨匠在时代的急转弯处一次悲壮的携手,共同为默片的黄金时代画上了一个苍凉而圆满的句号。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EQK6lHjy

巴斯特·基顿(左)与查理·卓别林(右)

要真正理解《舞台春秋》深处的悲鸣,我们必须将目光投向那片曾经拥抱他,最终却残忍驱逐他的土地——美国。

早在《舞台春秋》之前,卓别林与美国政府的矛盾就已埋下伏笔。1936年的《摩登时代》描述了工人和穷人在工业社会中的不幸状态;1940年的《大独裁者》批评了希特勒与纳粹主义,因政治敏感内容在当时奉行中立主义的美国引发争议;1942年,卓别林还公开要求帮助苏联在欧洲开辟一个西方战线。

一部部闪烁着人道主义光辉的电影,以及他对世界人民的博爱,让他在冷战阴云和麦卡锡主义肆虐的年代中被视为有“赤化倾向”。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EQLcSkM4

卓别林与梅兰芳合影

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因此对卓别林展开了数十年的长期监视,甚至利用女演员琼·芭莉对其的敲诈和绯闻,大肆渲染卓别林的私生活不检,成功地让好莱坞和部分公众转而背弃了这位曾经的银幕偶像。

尽管他多次澄清:“我从来没有在任何选举中投票,对任何政治主张都没有兴趣,我认为人类的爱国主义和忠诚不应限于一个国家,而应该是整个世界。”但这样的声音在歇斯底里的政治迫害面前显得如此微弱。

卓别林曾将自己的亲身经历改编到《摩登时代》中:夏尔洛无意中捡起红旗,却被当成罢工领袖。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EQOYCADQ

《摩登时代》剧照

1952年,当卓别林携家眷乘船前往伦敦参加《舞台春秋》全球首映时,他收到了美国政府的通知:他的美国签证被取消。这个一直以“自由”自我标榜的国度,对他关上了大门。

被美国驱逐后,卓别林选择定居瑞士,开始了长达20年的流亡生涯。

与此同时,舆论依旧没有放过他,1952年9月,在伦敦的新闻发布会上,面对是否是共产主义者的尖锐提问,他再次澄清自己并非共产主义者,只是一个希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who wants nothing more for humanity than a roof over every man’s head”),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卓别林艺术中一以贯之的人道主义理想。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EQQLqQu6

《舞台春秋》剧照

这20年,卓别林并未停止创作。他在欧洲拍摄了《纽约之王》《香港女伯爵》两部长片,继续以他的方式观察和批判世界。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EQUsix9J

《纽约之王》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EQYd8pHo

《香港女伯爵》

直到1972年,为了表彰他对电影艺术的非凡贡献,奥斯卡金像奖决定授予卓别林终身成就奖。这位83岁的老人,终于得以再次踏上了美国的土地。

在第44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他站在聚光灯下,面对全场起立、长达十余分钟不息的热烈掌声,他眼中噙满了泪水,或许是感慨,或许是释然,也或许是二十载沉冤得雪的复杂心绪。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EQasMdto

卓别林获第44届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次年,《舞台春秋》这部当年因政治原因无法在美国上映的电影,也终于在美国解禁,得以在洛杉矶等城市公映,并一举夺得第4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配乐奖”。

舞台的灯光终会熄灭,但艺术的回响永不消散。

不同于《舞台春秋》里卓别林为自己编排的“死亡”,现实中的他回到瑞士后,在宁静生活中继续创作,直至1977年圣诞当日安详离世。

而他创造的那个踏着独特步伐的小流浪汉,至今仍在银幕上行走,带着笑声与思考,穿越时间。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EQl44Qpt

获终身成就奖的卓别林再次上演招牌戏法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EQqqHZyl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EQsVkvLE
场馆介绍
北京喜剧院隶属东方(北京)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有限公司,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二环东四十条桥西南角,地处朝阳门商务中心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四通八达,距地铁东四十条站仅200米,距地铁朝阳门站仅300米。北京喜...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朝阳门北大街11号
乘地铁:地铁2号线东四十条站下车,D(西南)口出站,南行100米即到。乘公交路线:特2、特
北京喜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