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讨薪已经疯了:一边戳美国肺管子,一边打自己嘴巴子
更新时间:2025-03-12 19:16 浏览量:12
从抹黑中国到狂吹中国,从“阴间滤镜”到“人间仙境”,BBC的表演不仅刷新了新闻伦理的下限,还顺带为全球观众贡献了一部荒诞喜剧,片名不妨就叫《老美赶紧打钱,否则我夸到你怀疑人生》。
夸中国夸到词穷
2025年初,因特朗普政府关闭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BBC突然失去了每年数千万美元的“固定打赏”。
为了“讨薪”,BBC开启了疯狂模式:一天十几条吹捧中国的新闻,连发十几天,连纪录片《中国制造2025》都能从新能源汽车夸到AI大模型,角度之全、密度之高,堪称“彩虹屁永动机”。
从“夸中国”到“恶心美国”
眼看特朗普不为所动,BBC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用中国新闻当“武器”,专戳美国肺管子。例如,台湾艺人王大陆拒服兵役的新闻,硬被BBC上升到“美国指导下的制度缺陷”;
一篇关于中国导弹“几分钟击沉美国航母”的标题党报道,更是把美军贬成了“海上活靶子”。
自打嘴巴,新疆从“地狱”变“天堂”
最魔幻的当属BBC对新疆的“人格分裂式报道”。
2024年底,BBC还在炒作“新疆番茄强迫劳动”,呼吁欧美抵制;
一周后,同一家媒体突然推出新疆美景宣传片,画面阳光明媚、文案肉麻至极,甚至让中国网友怀疑:“这是BBC还是《中国国家地理》?”
要知道,过去几年BBC对新疆的报道可是标配“阴间滤镜”,从棉花到番茄再到“再教育营”,造谣造得“创意无限”。如今为了讨薪,竟连价值观都能一键重置。
所谓“客观公正”,不过是充值到账后的系统提示音。
西方媒体的底线在哪里?
新闻可以编,立场可以卖,唯独钱包不能空。当USAID打钱时,新疆是“人权黑洞”;当特朗普断供时,新疆秒变“诗和远方”。
更可笑的是,BBC至今仍标榜自己“独立、客观、公正”。
这大概和某些人自称“纯爱战士”却满街撒网一个道理。
鲁迅若在世,恐怕要再写一篇:“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打钱’!”
当“第四权力”沦为“第四乞丐”
在资本与政治的利益链中,所谓“权威媒体”不过是高级打工人。今天能为了钱把中国吹上天,明天也能为另一张支票把天捅个窟窿。
西方媒体的“良心”和“节操”,看来从来都明码标价,支持扫码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