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火5年后,这部烧脑之作还是悬疑喜剧的天花板?
更新时间:2025-11-13 21:06 浏览量:1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最近几年,欧美悬疑剧开始转向一种复古俏皮的新潮流,试图回溯到侦探小说的黄金时代,不再追求惊悚的尺度和逼真写实的刺激感,而是以精致、怀旧的格调,轻盈而幽默的叙事,讲述一个个可爱而迷人的罪案故事。
由hulu出品的美剧《大楼里只有谋杀》便是这股风潮中最成功的代表。自2021年首季播出以来,就成为hulu平台收视率最高的原创剧。如今第五季完结,热度不减,口碑也坚挺,在IMDb上至今保持8.1高分。在国内也大受欢迎,每一季都稳定在豆瓣8分以上。第五季播出时甚至一度高达8.7分。它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让那么多观众如痴如醉?
文|杨祖占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大楼里只有秘密
《大楼里只有谋杀》以纽约曼哈顿一栋高档公寓楼为背景,讲述三个罪案播客爱好者联手调查身边谋杀案的故事。主角中,一位是过气的电视演员查尔斯,一位是潦倒的舞台剧导演奥利弗,还有一位是生活受挫的年轻艺术家梅宝。起初,他们都处于人生低谷,孤独失意,却在偶然间因为共同的罪案播客爱好相识,开启了一边探案一边开播客的珍贵友谊。
目前,这部剧已经播完五季,每季讲述一起独立的命案(也可能是相互关联的连环命案)。故事模式是经典的“谁是凶手”(Whodunit),在一个限定的地理空间里,寻找隐蔽未知的谋杀犯。这让我们仿佛回到了推理小说的黄金时代,不过是将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常常发生命案的庄园老宅,转变成了今天的公寓大楼。也如阿加莎的故事一样,这部剧最有魅力的并非最后对命案凶手的确认,而是在探案过程中对人性的层层剥开。
业余侦探的主角们,常常会完全搞错方向,将目标锁定在一些无关的人身上,但也因此发现了意外的秘密。当我们随着线索,走进一个又一个嫌疑人的生活中时,各不相同的人生境遇也向我们依次打开。
比如第一季中,他们就误将播客的赞助商迪马斯,和他的聋人儿子西奥当作凶手。父子俩虽然有违法行为,但并非真正的谋杀犯。而在这条阴差阳错的调查线中,我们因此看到了一个因为从小听障而常年受到父亲控制、虐待的可怜男孩的一生。又如第三季中,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的舞台剧演员,也被误以为是杀人凶手。而她的真实身份,是一个因为年轻时送养了亲生孩子而忏悔一生的母亲。
《大楼里只有谋杀第三季》剧照
打动我们的不仅是嫌疑人的秘密,也包括每一个受害者的人生。第一季的死者蒂姆·科诺是女主梅宝的昔日挚友。他背负着过去的悔恨与失去好友的痛苦,在大楼里独来独往地活着。当他去世后,除了梅宝,几乎找不到任何与他相识的邻里,也不知道他这几年的人生如何度过,一度被当做自杀案件草草了结。好在,还有三个主人公走到一起,不懈努力地为死者还原了真相,也为各自的内心填补了遗憾,划出一道道温暖的弧光。
而作为观众的我们,也在这个故事里意犹未尽。揭露凶手固然是令人兴奋的,但更叫人回味的,是探案过程中向我们打开的一个个破碎又动人的灵魂。
更多季播出之后,大楼里的人物关系也变得更加庞杂而厚重。无数个生命旅程汇合在这里,共同组成了这个大楼的历史。一个个看似孤零零的个体,其实在许多时候不经意地彼此相连。有时,一个意外的死者便可能串起这些时空相隔的人生。
第二季的死者是公寓大楼的居委会主席。她从小就生活在大楼里,其外公正是这座大楼的设计师。她的家族史伴随了整个大楼的诞生与发展。
第五季的死者——大楼门卫,同样是这几十年来的大楼见证者。从年轻的时候,他就开始在这里工作,为这栋公寓的居民勤勤恳恳服务了一辈子。他以一个门卫的视角,看遍了这座大楼的兴衰过往,住户们的来来去去,时而闪光,时而落寞。大楼里的这一个个故事,又成了整座纽约城半个世纪的缩影。门卫的逝去,也恰恰预示了一个面对面服务与线下交往的时代走向落幕。
《大楼里只有谋杀》正是通过刻画一个个具体而鲜活的人物形象,来构建起复杂而微妙的社会关系,并以此向我们揭示,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和联结的重要性。
黄金时代的侦探复兴
在犯罪题材中,《大楼里只有谋杀》属于一种舒适悬疑(cozy mystery)的子类型。这种类型尺度温和,节奏轻快,不强调性、暴力、血腥残酷等元素,叙事上兼顾惊悚与幽默的平衡,使得人们能在一种愉悦的氛围里,追寻犯罪真相,获得解谜的快感。
舒适悬疑的概念起源于上世纪末,本质上是一种对侦探小说黄金时代的致敬与复兴。其故事原型可以追溯到阿加莎·克里斯蒂的《马普尔小姐》系列。主人公通常是不起眼的业余侦探,而且多为女性,她们往往只解决自己身边的犯罪案件,活动范围相对固定,如一个偏远的小村庄或小镇,或一个固定的社区等。
这种类型也是针对当时流行已久的冷硬派犯罪小说,做出的一次反向探索。由于冷硬派在性与暴力的展示上愈发露骨、阴暗,且常常带有强烈的厌女倾向,在多年的发展后遭到越来越多的批评。于是,这种温馨幽默的舒适悬疑小说,逐渐成为了市场的新宠。
《大楼里只有谋杀》在美剧领域的成功,恐怕也有这样的因素。过去十多年,犯罪悬疑剧也以暗黑、阴郁的风格为主,不顾忌血腥暴力的画面展示,追求冷冽的人性挖掘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我们好像也逐渐习以为常,认为只有这样的拍法才符合作品的优秀指标,更对得起我们观看犯罪故事时油然而生的社会良心与责任感。
然而,近些年愈发动荡的社会局势,似乎让一部分观众对严肃沉重的作品越来越不感兴趣,而是更愿意在影视剧中获得一种彻底的抽离与放松。毕竟,战争、疫情、自然灾难、仇恨杀戮……我们已经在现实里看得太多太多了。而《大楼里只有谋杀》的出现,正好满足了这个需求。它以一种迷人、优雅的姿态,勾起了人们以为已经消逝的旧日情调和纯粹的推理乐趣。
作为复古向的悬疑类型,这部剧处处彰显出“老派”的审美底色。
剧中作为背景的公寓大楼,是一栋历史悠久的老建筑物,以纽约曼哈顿一座真实的百年豪宅The Belnord为原型,融合了19世纪末的镀金时代风格和二战前的现代极简主义。住在这里的居民,大多是数十年前的文化名流、商界精英。在这些老居民的服饰穿搭和房间装潢上,也可以看出其精致、体面的老派风格。
诸如此类的艺术设计,不仅让这部剧的每一处服化道都值得细品考究,也在视觉层面建立起丰富的文化符号,修饰出每一个角色的性格特色。更重要的是,这种风格为整部剧浸润了一层怀旧的色彩,更容易让观众抽离出现实空间,走进大楼这个封存的“旧世界”。与那些孤独而古怪的居民们,一起欢乐,一起惆怅。
幽默感的拿捏是这部剧的最精妙之处。它不是那种简单粗暴的屎尿屁喜剧,而是蕴藏着巧思、智慧与个人魅力的幽默。这首先要归功于两位顶级喜剧演员的坐镇。
一个是今年满80岁的史蒂夫·马丁,美国喜剧界的传奇人物,兼具脱口秀演员、影视明星、作家、音乐家、艺术品收藏家等多重身份。演技醇熟的他,能够拿捏好每一处台词演绎和细微情绪。另一个是75岁的马丁·肖特,同样是才华横溢的伟大喜剧演员,常年活跃于舞台剧、电视节目和电影中。两人的友谊关系长达30多年,而且从2015年开始搭档喜剧巡演,有着非常默契的合作经验。
90后生的赛琳娜·戈麦斯也是本剧必不可少的部分。她童星出道,从小在迪士尼热门电视节目走红,现在不仅是知名演员,同时也是广受欢迎的流行歌手,更为现在的年轻人所熟知。戈麦斯在这两位喜剧明星中间,起到了非常好的化学作用,反馈到位,吐槽犀利。同时也用自己年轻人的思想观念、时尚审美和女性的视角,与两位旧时代的老家伙产生对撞。
这三位演员的精彩表现,为本剧奠定了最重要的人物魅力和喜剧效果,淡化谋杀案本身的惊悚和不安,增强了探案过程的趣味性。为舒适悬疑在美剧中的复兴,做出了卓越的范本。
人人都爱罪案故事
当然,仅仅是复古的派头,不足以让这部剧获得这么高的热度。《大楼里只有谋杀》不仅继承了古典推理的精致格调,同时也深度结合了当代流行文化的元素。尤其是借助了时下热门的播客文化,做出了全新的叙事探索。
在美国,播客文化非常兴盛,如今已经成为足以影响社会舆论、政治选举的力量。其中,真实罪案类播客是最受欢迎的节目类型。2014年,由serial制作的一档罪案播客,在美国现象级爆火。节目通过对一件1999年的谋杀案进行专业化的调查分析,以及充满吸引力的叙述和解读,引起全民性关注,最终使得案件重审,并逆转了原来的审判结果。恰如《大楼里只有谋杀》里的主人公所做的事情。
这部剧模仿了播客的创作手法,将非虚构写作、播音表演、真实录音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摆脱了旧式悬疑剧的古板窠臼,以一种时髦而又富有磁性的叙事,带给人们耳目一新之感。
而在内容方面,这部剧也从播客文化出发,延伸至更广泛的媒介形式,如奥利弗代表的百老汇舞台剧,查尔斯代表的电影电视,甚至包括梅宝的插画。相似地,这些媒介都承载着人们对于现实生活与故事演绎的微妙距离感。今天的人们之所以那么热爱真实罪案播客,其实如过去狂热于剧院、电影、电视等媒介一样,渴望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罪案故事中,体验生命的质地和想象的快感。
而对这些媒介行业的展示,也常常成为一季故事的暗线,配合整部剧对于人际关系的主题挖掘。比如,前两季的故事内容就紧紧扎根播客文化,展现主角三人如何受到真实罪案播客的影响,一点点开设自己的播客节目,如何获得越来越多的粉丝支持,并与同行展开竞争,最终又如何发现了播客的黑暗面。第三季是以奥利弗排演一出舞台剧为故事背景,向我们揭示台前幕后的奇妙联结。第四季则围绕主角团被拍摄大电影的过程,从多条线索向我们打开电影制作的内幕。
《大楼里只有谋杀第三季》剧照
有意思的是,《大楼里只有谋杀》对于媒介行业与流行文化的呈现与拆解,带有很强的自反性。创作者太懂得媒介传播的影响力,通过对真实案件的变形、修饰,让人们相信他们从未亲眼所见的真相。
剧中,另一个资深的罪案播客节目,就曾为了博得流量,不惜歪曲事实,制造爆点。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节目数不胜数。舞台剧、电影、电视对于原型的演绎,至少还会让观众保持一定的戒心。但众多号称“真实”的罪案播客,却能不易察觉地向人们输出难以证实的偏见。
《大楼里只有谋杀》里,常常对媒介的这种负面性进行调侃与反讽。第四季中,他们的故事将要被拍成大电影,但找的三个演员与自己的形象几乎南辕北辙。三人站在饰演自己的演员面前,形成非常尴尬的滑稽感。
《大楼里只有谋杀第四季》剧照
到了最新的第五季,这种反讽开始指向当下最热门的AI话题。一个富可敌国的科技巨头成了最令人胆寒的嫌疑人,他可以用AI技术轻易篡改监控视频,也可以在约会软件上虚构一个账号,与主角查尔斯聊天套信息,还可以通过收购播客公司的股票,来限制签约节目的播放内容。这段情节并非空穴来风,今天的互联网、短视频、自媒体,都已经深深受到资本和技术的控制。AI修改或直接生成的内容更是随处可见,以假乱真。在今天这个后真相时代,我们似乎只能各讲各的故事,而无法给出统一的事实。
这样的现状,或许也是成就舒适悬疑复兴的原因之一。既然我们无法用媒介的叙事,抵达事件的全貌。不如就留在虚构的幻觉里,回味一丝迷离的人性实感。在这样的叙事里,谁也不会因此受到误导,因为你我都保持着一种真诚的默契:这不过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而已。
反而是那种极力追求写实的犯罪故事,更叫人起疑。在所谓的真实噱头下,它可能又将我们引向另一个假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