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你该怎么办?别急着骂
更新时间:2025-11-12 19:16 浏览量:2
文|洪生鹏
凌晨一点,李女士轻轻推开儿子房间的门,台灯还亮着,可孩子早已趴在书桌上睡着了。作业本摊开一半,橡皮被抠得全是坑,桌上还留着没吃完的冷饭。她心疼地给他盖上毯子,心里却像被什么狠狠揪着——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次,孩子哭着说“妈,我不想上学了”。
她不是没试过劝。讲道理、谈未来、摆成绩、比别人家孩子……能用的招都用了,可孩子不但没好转,反而越来越沉默,眼神里透着一种让人心慌的空洞。她不明白,自己省吃俭用供他读书,天天接送补习班,连手机都管得死死的,怎么换来的却是孩子的抗拒和逃避?
这不是个例。在不少家庭里,厌学像一场无声的瘟疫,正在吞噬着孩子的热情,也撕裂着父母的心。可很多父母还在用“为你好”的刀,一刀刀割掉孩子对学习最后一点兴趣。
我们总以为,厌学是孩子懒、是叛逆、是不懂事。可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孩子从主动学习到彻底厌学,中间经历了多少次被否定、被比较、被控制的瞬间?
他可能第一次考试没考好,换来的是父母皱眉:“你怎么这么笨?”
他可能鼓起勇气说“我对物理不感兴趣”,得到的却是回应:“不感兴趣也得学,高考要考!”
他可能想参加学校的戏剧社,却被一句“有那时间不如多刷两套题”直接堵了回去。
久而久之,他明白了:我的感受不重要,我的兴趣不重要,我这个人,只值一个分数。
当学习不再是为了成长,而成了讨好父母、逃避责骂的工具,厌学,就成了唯一的反抗。
更讽刺的是,很多父母一边焦虑地问“怎么办”,一边却在继续施压。报更多班、盯更紧、唠叨更频繁……以为用力就能解决问题。可你越用力,孩子越想逃。因为他不是机器,他是有情绪、有尊严、渴望被理解的人。
我见过一个妈妈,发现孩子厌学后,没有骂,没有逼,而是请了三天假,带孩子去乡下外婆家住。白天一起摘菜、喂鸡、晒太阳,晚上坐在院子里聊天。她不说学习,只问:“你最近最开心的事是什么?”“如果可以选,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第三天晚上,孩子突然说:“妈,我其实不是不想学,我只是觉得,学了也没人懂我。”
那一刻,妈妈哭了。她终于明白,孩子缺的不是时间,不是辅导班,而是被看见、被接纳、被信任。
所以,当孩子厌学,别急着“纠正”他,先停下来,问问自己:
我们是不是把“爱”变成了“条件”?
是不是只有他成绩好,我们才笑脸相迎?
是不是只有他听话,我们才愿意倾听?
真正的教育,不是控制,是陪伴;不是施压,是点燃。
你可以试试这样做:
第一,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
别一上来就讲道理。先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累,不想上学一定有你的原因,我想听你说。” 允许他哭,允许他抱怨,允许他暂时“摆烂”。有时候,一个被听懂的孩子,比十个被训斥的孩子更容易走回正轨。
第二,帮孩子找回“掌控感”。
很多孩子厌学,是因为一切都由父母安排。从几点起床到先写哪科作业,他没有选择权。试着让他自己定学习计划,哪怕只是一天中的一小时由他主导,他都会觉得“我在为自己活”。
第三,重新定义“学习”。
学习不等于刷题和考试。带他去看一场展览,一起做一次科学实验,甚至让他教你打游戏——这些都可以是学习。当他发现学习可以有趣、有用、有温度,他才可能重新靠近它。
第四,父母要学会“示弱”。
别总扮演“权威”。试着说:“妈妈以前也不太爱学习,后来才发现,知识能帮我解决问题。” 让孩子看到,你也不是完美的,你也曾迷茫,你也靠努力走过来。这种真实的分享,比一万句“你要努力”都管用。
第五,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孩子长期情绪低落、拒绝沟通、甚至有自伤倾向,请不要硬扛。心理咨询不是“有病才去”,它就像感冒了要看医生一样正常。孩子的心理,同样需要被照顾。
对此,怎么看?跟往常一样,谈谈我个人的两点看法:
第一,孩子厌学,不是他“出了问题”,而是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我们总盯着孩子改,却从不反思:是不是我们的期待太重?是不是我们的爱太有条件?当一个孩子觉得“只有成绩好才值得被爱”,他要么拼命伪装,要么彻底放弃。真正的改变,得从父母开始。
第二,学习的终点不是考上大学,而是学会生活。
我们拼命推孩子往前跑,却忘了问一句:你想去哪儿?如果学习不能让他更快乐、更自信、更接近自己的梦想,那这场奔跑,意义何在?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孩子有能力过好这一生,而不是成为别人眼中的“成功案例”。
所以,当孩子说“我不想上学了”,别急着生气,也别忙着拯救。先抱抱他,说一句:“我听见你了,我在。”
有时候,爱,就是允许他暂时停下,然后陪他一起,重新找到出发的勇气。
你家孩子也有过厌学的时候吗?
你是怎么走过来的?
评论区聊聊吧,也许你的经历,正在照亮另一个家庭的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