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观众席|这是戏剧的盛宴,更是文学的胜利
更新时间:2025-10-30 13:10 浏览量:1
陕西人艺五台剧目形成“文学矩阵”进入上海,令人期待。这是戏剧的盛宴,更是文学的胜利。
文学是戏剧不可撼动的灵魂,从“文学陕军”到“戏剧陕军”,陕西人艺是毫无争议的主力军。我们都说剧目是院团的生命线,而院团长是院团的第一责任人,十年跋涉,陕西人艺从一个没钱、没人、没剧目的“三无”剧院成长为一个有剧目、有品牌、有口碑的“文学剧院”,首先得益于院长李宣的胸怀、格局、眼光和审美,利用陕西的优势文学资源,锚定方向,深耕文学沃土,深植民族与地域的文化传统,借助现代化的传播经营手段,以巡演为抓手,布局全国化运营,建立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常态化演出网络,形成有效积累。剧作家李宝群这样说过,给陕西人艺写的戏,不担心撂下,确实,重复的上演率是经典剧目形成的必要条件。
面对着宏大的文学名著,无论是陈忠实的厚重、路遥的坚韧,还是李佩甫的朴实,又或是陈彦的深邃,陕西人艺并没有被束缚、被吞噬,而是建立了强劲的改编团队,将文学的“想象空间”成功转化为戏剧的“直观冲击”,特别是这些作品摒弃了廉价简单的乐观主义,深刻而细致的描绘了苦难,并歌颂了人在苦难中迸发的惊人的生命力。翻滚的麦浪深处、静谧的星空之下、喧嚣的台前幕后……永远有浩荡的命运在撞击着我们的心灵。在召唤我们将目光注视到最本真、最质朴、最粗粝的平凡人生。那种与生俱来的沉默的坚忍不拔,那种永远可以绝处逢生的、向上的生命力,那种持久的根植于灵魂深处的坚定力量,分外动人。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陕西人艺的“死功夫”“笨功夫”,《白鹿原》的剧作者孟冰,十一易其稿,最后交稿的同时进了医院,几乎是用生命在写作;《主角》的演员,深入到戏曲院团,从走圆场开始练功,《生命册》从立项到首演,历经五年时间,《星空与半棵树》主创团队深入到商洛的山里去寻找自己心里的星空与树……
上海国际艺术节是中国最高规格的国际性艺术盛会之一。能够受邀参演,并且是以“五部连演”的规模呈现,本身就是对陕西人艺艺术创作水平、团队实力和品牌影响力的极高认可,可以说是得到了高规格的平台展示与实力认证;而在这样的过程中,陕西人艺完成了“文学戏剧”品牌的全国性深化,十年来,陕西人艺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精神的忠实追求,五部作品四部为茅盾奖获奖作品,在上海集中展演,能将这一品牌形象强力推向全国,让更多观众和业内人士看到文学与戏剧结合的强大生命力和艺术魅力。同时,陕西人艺的成功路径(依托本土文学资源、打造系列精品、形成品牌效应、走向全国市场)为众多地方文艺院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它证明,深耕地方文化沃土,同样能开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艺术之花,极大地鼓舞了地方院团的创作信心。
而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是先进的文化码头和演出市场重镇,海南百川,追求卓越是上海的城市精神,这里的观众审美水平高,视野开阔。在这里演出是艺术探索与市场检验的绝佳机会,能获得最直接、最前沿的反馈,有助于剧团了解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的口味与趋势,为未来的创作和巡演积累宝贵经验。
来自黄土地的西北风,也丰富了国际艺术节的节目内涵与地域多样性。国际艺术节的核心价值在于汇聚国内外顶尖、多元的艺术作品。陕西人艺带来的五部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深厚历史底蕴的现实主义力作,为艺术节增添了沉甸甸的“黄土气息”和“文学厚度”,平衡了节目的整体结构,让上海观众能集中、深入地领略中国西北地区独特的人文风貌和艺术表达,满足了观众对高质量现实主义戏剧的需求。 在形式创新、先锋实验作品频出的当下,陕西人艺扎根传统、忠于原著、表演精湛的现实主义风格,提供了一种扎实、厚重、直抵人心的审美体验。
这次展演不仅是简单的节目演出,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对话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间的深度交流。海派文化的精致、开放与陕派文化的厚重、质朴在上海这个平台上碰撞交流,有助于打破地域文化隔阂,增进相互理解,共同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从更宏观的文化战略角度看,将地方性的、蕴含中华文明根脉的优秀作品,带到中国最具国际化的文化窗口进行展示,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它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厚底蕴,也是文化自信的具体实践。
舞台终将落幕,而永不落幕的是我们在剧场中经历过的心灵的震撼,是舞台艺术作品给与我们的生命回响。
某种意义而言,陕西人艺五部话剧登陆上海国际艺术节,是地方文化资源成功转化为全国性文化品牌的一次集中检阅,对于剧团自身、艺术节、观众乃至中国话剧生态的发展,都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