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剧《繁花》三部曲·终季首演,续写上海文学与戏剧传奇
更新时间:2025-10-29 09:52 浏览量:1
10月28日晚,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现象级舞台剧《繁花》三部曲·终季正式亮相上海美琪大戏院。舞台剧《繁花》终季由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出品,上海市演出公司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共同制作,将于10月28日至11月2日在美琪大戏院首轮献演8场,为这部跨越八年的舞台“弄堂史诗”画上圆满的句号。
该剧改编自金宇澄荣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原著以细腻笔触复刻了上海半个多世纪的市井风情与人物命运。2017年,上海文广演艺集团(SMG LIVE)宣布将这部洋洋洒洒三十五万余字的长篇全景式故事搬上剧场舞台。如今,随着终季的全新亮相,国内戏剧界仅见的三部曲舞台大制作终告完成。
自2018年1月首演以来,该剧收获百万级关注、千万级流量,第一季和第二季先后荣获“壹戏剧大赏”、“华语戏剧盛典”等八项戏剧大奖。对许多人而言,舞台剧《繁花》已经不止是一部简单的戏剧,更成为了跨越数年的集体记忆。
深耕原著精神,再现文学灵魂
舞台剧《繁花》始终以“忠于原著”为创作核心,通过多层次叙事与视觉语言,将金宇澄笔下错综复杂的时空与人物命运娓娓道来。从小毛、阿宝、沪生、姝华、李李等主要角色的悲欢离合,到大自鸣钟、莫干山路、思南路等城市地标的时代蜕变,舞台以极具质感的布景、方言对白及年代符号,还原了小说中“上海的肌理与呼吸”。
金宇澄曾这样评价该剧:“我喜欢舞台剧《繁花》的生命力,它是我笔下上海的另一个原型。”观众在舞台上不仅能看见文字中的烟火人间,更能感受到戏剧张力赋予故事的全新温度。对此,导演马俊丰表示:“排舞台剧《繁花》和其他所有剧目的感受都不一样,它给我带来的快乐远大于其他感受。这么多年来,小说《繁花》也一直是整个剧组台前幕后所有演职人员创作的灵感源泉,我们时不时地会从小说中摘取精彩的字句,将它还原到舞台上。”
匠心打磨,八年淬炼终成剑
自2017年启动排练至今,舞台剧《繁花》以“慢工细活”的创作态度走过八年历程。前两季演出18轮、120场。100000观演人次,先后受邀参加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上海国际艺术节、阿那亚戏剧节,北至北京、南至香港,观众和业界的一致好评给了主创团队坚持的力量与信心。终季演出9月初首轮开票仅10分钟即售出超100万票房,剧组又紧急增开两场。
原著作者金宇澄对终季的上演极为重视,建组之初便亲赴现场与主创及所有演员展开深度对谈,回溯创作源头,将角色背后的原型故事与时代背景细细拆解。而原班团队的重聚和全新成员的加入,也让这个相互见证成长的“大家庭”充满默契与创意。终季的创排在延续前作美学风格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戏剧手法,舞美风格上继第一季以转台装置打造“流动的盛宴”,第二季以履带、车台等装置展现“匆匆的过客”之后,终季突破性地采用十二宫格“众生相”的形式,巧妙利用附着其上的各种多媒体、灯光等装置对剧本进行“繁花美学”式的修辞,力求在时代变迁与个体命运的交织中,为观众呈现一场人间百态。
破局叙事难题,打造“零门槛”史诗新篇
终季的创作面临三重挑战:如何满足原著读者的期待?如何延续前两季观众的沉浸体验?如何让新观众无缝接入“《繁花》宇宙”?导演马俊丰与编剧温方伊、艺术总监张翔及整个舞美灯光技术团队一起精心研讨,通过精炼主线、强化人物弧光与时空线索的清晰铺陈,构建了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的叙事体系。无论是未曾接触原著的观众,还是追随多年的戏迷,皆能透过舞台上的光影与对话,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脉搏与人性温度。
当故事走到尾声,所有人将迎来一个宛如小时候追电视剧般充满期待又害怕面对的“大结局”,小毛、阿宝、沪生、李李……一个个亲切得仿佛多年好友的名字,或离开、或避世、或疏远,悲欢离合,书中的人其实与你我并无二致。
海派文化名片,连接全国舞台
作为上海本土孵化的舞台巨制,舞台剧《繁花》不仅是一部戏剧,更成为了传递海派文化的精神载体。近些年,上海文广演艺集团着力讲好上海故事,沪语作品层出不穷,舞台剧《繁花》三部曲、话剧《长恨歌》(上海话版)、音乐剧《爱情神话》、滑稽戏《宝兴里》等作品叫好又叫座,掀起全国学习沪语、了解海派文化的热潮。
据悉,随着终季问世,舞台剧《繁花》三部曲全国巡演计划已抬上日程,让更多观众透过舞台窥见上海的繁华与沧桑。目前,首站苏州湾大剧院于2025年11月20日、21日的两场演出已经开票。未来,这张“上海文化名片”将持续以艺术之力,连接文学与剧场、历史与当下,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书写属于中国人的时代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