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磨一剑,从6部到25部,乌镇戏剧节向百年出发
更新时间:2025-10-28 17:22 浏览量:2
2025年乌镇戏剧节刚落幕,这届可是热闹出了新高度。
开幕大戏《人类之城马拉松剧》直接把观众看“懵”了,9个小时分三天演完,还是德国剧团第一次把完整版带出国门。
敢这么玩的艺术节真不多见,也难怪黄磊说这是戏剧节“本命年”最硬核的礼物。
回想2013年首届,整个戏剧节才6部剧目,观众基本都是专业戏迷。
现在不一样了,今年直接凑齐10个国家25部戏,71场演出连轴转。
除了剧场里的正儿八经演出,西栅景区里到处都是“戏”。
本来想找个安静角落喝茶,结果转角就撞上巨型人偶巡游,街头艺人抱着吉他就开演,这种“沉浸式惊喜”怕是只有乌镇能给。
这些热闹可不是凭空来的,2020年疫情停办那阵,组委会憋坏了,2021年就琢磨着在北栅丝厂搞戏剧集市和夜游神活动,让年轻人看完戏有地方接着嗨。
没想到效果太好,今年干脆把这些活动搬进景区核心区,撸串喝酒逛摊位,晚上还有火星电台驻场,戏剧节硬是从“看演出”变成了“过日子”。
值得一提的是,青年竞演板块这十二年也攒下了不少人气,超万名年轻人带着剧本赶来,陈明昊、吴彼这些“老选手”现在都是戏剧圈的中坚力量。
黄磊还特意搞了低成本孵化项目,就怕这些有灵气的年轻人离开乌镇后没了舞台。
聊到乌镇戏剧节,黄磊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文和旅各干各的”。
这话听着简单,做起来可不easy。
他说不想搞“文旅搭台唱戏”那套,文就专心做艺术,旅就把服务做好,两拨人都把自己的事干漂亮,反而能成事儿。
这话挺戳人的,现在很多地方搞文旅IP,总想着互相借力,结果两边都没做好。
乌镇还真有说这话的底气,2012年戏剧节前一年,景区就接待了600万游客,营收快3个亿,住宿交通餐饮这些配套早就跟上了。
更有意思的是,剧场经理平时是乌镇的财务,戏剧节一到就变身“大管家”,这种“在地化团队”既懂景区又懂艺术,配合起来特别默契。
也难怪黄磊婉拒了不少地方的邀请,他说自己不是专业办节的,离开乌镇还真玩不转。
现在提到黄磊,“乌镇戏剧节总监制”这个身份比“黄小厨”还显眼。
他这几年明显减少了接戏,除非遇到特别对胃口的本子。
每天不是在剧院盯排练,就是在筹备会上掰扯细节。
今年戏剧节落幕前一天,他就拉着发起人开了下一届的筹备会,十二月又要开始对接明年的剧目,全年就围着戏剧节转。
《向往的生活》第七季在乌镇拍,算是圆了他的“戏剧梦”。
节目里他卸下围裙,带着嘉宾排话剧、读剧本,聊的全是戏剧里的门道。
有一期他讲第二届戏剧节的《墙壁里的精灵》,说得动情,嘉宾都红了眼。
他说办戏剧节的初衷就是想让这些好剧目被更多人看见,现在看来,这个愿望正在慢慢实现。
种子要长百年今年戏剧节搞了不少商业联动,和泡泡玛特出了联名款,还跟环球影城合作搞明星见面会。
但黄磊强调,他们不是演出商,不靠卖票赚钱。
那些没买到票的游客,逛嘉年华、赶集市照样能感受氛围。
就像今年爆火的“鸟人”偶戏,演员随手搭了下三轮车师傅的肩膀,师傅从懵圈到自然配合的画面,在小红书刷爆了屏。
网友说这是“乌镇独有的烟火气”,其实就是多年浸润出的默契。
这种“普惠性”挺难得,毕竟艺术不是少数人的专利。
对于未来,黄磊想得挺远。
他希望戏剧节能办下一个十二年,甚至一百年。
他说等哪天大家都不记得发起人是谁了,戏剧节反而能更独立更纯粹。
如此看来,乌镇戏剧节就像他种下的一颗种子,现在已经长成小树,未来还要扎根在更多人心里。
这十二年的故事证明,只要守住初心,不瞎折腾,文化IP真能走得长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