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的喜剧综艺迈入第四季,捧红了这些偶像“平替”
更新时间:2025-10-27 12:50 浏览量:2
选秀停摆、偶像成本高而距离远,米未把喜剧做成“追星入口”,四年走到第四季,喜人从创作舞台直接“出圈”成偶像平替,线下门口成打卡点,直播热度追平新人流量,同时饭圈化开始反噬评分与口碑
每天傍晚,米未传媒门口的风像是被人提前排练过:有人拎着相机,有人抱着书本,有人只带一杯咖啡站在树荫下,等那几张熟脸从园区门禁里刷卡走出来
这不是偶遇,这是喜剧综艺深耕四年后的“米未病”,一种更低成本但更真实的追星方式
说白了,米未和时代峰峻给粉丝的“追星手感”完全两种世界
时代峰峻的艺人走地下通道,粉丝很少近身;
米未的喜人从正门进出,抬手打个招呼,合照不稀罕
场景差异直接等于成本差异,谁都算得过这笔账
小余有两重身份:既追登陆少年团,也追喜人
她几乎“全勤”看团的演唱会,但抢票像打仗
一张原价1880元的内场票,被黄牛炒到三万不是传说;
为了马来西亚出道演唱会前三排,她光票钱就花了两万多
最近一场,一万多能坐前排,她还说便宜了
她的需求很朴素:就想看清偶像的脸
可在传统偶像这条路上,花钱就是买一个接近的机会
换句话说,追喜人对钱包更友好、对时间更宽容
小余挑了工作日飞北京,周四去了湖光壹号,周五去米未
她见到了李治良、王继续、郝旭涛、李梓溪
李梓溪背着包一路和粉丝打招呼,隔一米笑着挥手,甜是甜,但最打动小余的是“分寸感”
她见过重庆时代峰峻门口的“盛况”,几百架长枪短炮冲着还在上学的孩子喊叫;
在米未,没人拦人、没人追人,大家叫名字、挥手,止步原地
这种松弛和礼貌,比任何精修图都更像真正的“连接”
喜人为什么能留住粉丝?
先天优势在“共鸣”
节目里的作品不把自己端着,反复写小人物——《就警察故事》《旧矿工故事》讲面对诱惑的坚持,真假美猴王的双高胎不过是两根毛的玩笑
“我叫李飞,没有脊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自嘲,夸张里带着脆弱
他们把不完美放在台面上,观众反而更敢靠近
更扎心的是,节目里不少“怪人”在现实里可能被当笑话,但在这儿他们被无痛接纳甚至被夸,《技能五子棋》出圈背后就是这种包容
喜剧把很多人的不适感变成了一种被允许的存在,这是它被年轻人抱紧的关键
小芸曾是NINEPERCENT的粉丝,疫情在家,她靠线上物料过了一段难挨的日子
看完两季《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她被喜人圈粉
毕业后找工作不顺,她把空白塞进了喜人和他们的作品
她手机里存了几百张合照,知道谁爱笑、谁话少
她“贴脸开大”地对李飞说“没有脊椎”,李飞就笑;
雷淞然节目里酷,但线下其实害羞,有问必答
她在门口被“种草”的同款杯子现在天天用
更妙的是,她不把这些发网,只留给自己,说“远远看一下也满足”,这份克制,让追星显得温柔
她也有“门口经验值”:周中去,人不多,合照概率高;
周末最多能到一百来号人,喜人会“腻”,大家也不开心
翻她的相册,每张合照她都站右边,离镜头近,却和身后保持一臂距离,笑容统一
这点小小的距离,像是给双方都留了体面
“米未病”的病根,说到底是群像迷人的后果
小倪和西西是SEVENTEEN的“克拉妹”,也追喜人
以前她们一起飞韩国看演唱会;
后来小倪把喜人安利给西西,“这次真的不一样,姐妹”
她们喜欢的,其实都是“集体”,一群同行的人互相扶持、跨队助演,靠作品和人品发光
选秀停摆后的真空,让这类群像综艺冒了头:喜人、“种地少年”、学霸群像的《名侦探学院》,都用高强度创作和真诚合作搭出了同好圈
CP是“米未病”的次生症状
“皓史成双”“少爷和我”之外,张呈X雷淞然的互损、蒋易X孙天宇的默契、王男X王广的姐弟、高超和高越的“骨科”兄弟,都把情绪值拉满
蒋易和孙天宇一小时直播,评论55万;
作为参照,新晋流量梓渝生日直播评论48.2万
这说明喜人的圈层流量不只是“平替”,有时会逆袭
但热闹背后,隐忧开始浮现
小倪吐槽《喜人奇妙夜2》里《三顾茅庐》票数偏低,而双高胎、小力士这样的人气组合高分,她觉得“评价体系被稀释了”
当粉丝从作品转向人气,现场票往往被“圈内共识”左右,创作就容易被短期热度绑架
她仍喜欢双高胎,“他们比以前更好了也更帅了”,这句话一半是真心,一半是趋势
把视野再拉远一点,综艺饭圈化的副作用这两年一直在放大
最近芒果TV《你好,星期六》录制现场,丁程鑫与王鹤棣粉丝在天台应援起冲突,警方介入,节目暂停所有线下应援,口碑连带受损,近三期豆瓣评分跌破5分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饭圈治理白皮书》显示,超60%的粉丝冲突与节目组诱导应援有关;
《你好,星期六》半年收视跌至0.4%,丁程鑫回归后回升至0.7%
有法律界人士强调,粉丝恐吓行为已触及治安管理红线,平台难辞监管之责
喜剧也不是完全“干净”
2025年6月,有观众吐槽《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部分作品词不达意、靠脏话抖包袱、过度网梗,呼吁回到尊重与原创
再看另一个热门,《欢乐大联欢》让小沈阳女儿沈佳润登台脱口秀,表现惊艳,爸妈的“戏精式”反应引热议,讨论点从星二代到“颜值至上”的反思
种种争议,提醒创作者:饭圈经济是双刃剑,能带流量,但也可能让创作停滞、口碑下滑
对比案例更能看出风险曲线
德云社这几年饭圈化严重,靠“德云女孩”维持热度,却在“七月风波”“十一月砸缸”后粉丝分裂、口碑受损,原创断档,流量明显下滑
2025年德云社天津卫视相声春晚同时段全国收视率只排到第29,《德云斗笑社第三季》在平台排名常年十几到二十多名,全网热度远落后于前三十,秦霄贤主演话剧票房惨淡
这是一张“过度饭圈化”的后果图
也有正向路径
李光洙从综艺谐星到“亚洲王子”,靠的是十一年在《Running Man》的敬业、真实与多元才华,长期积累的好感和人格魅力让他完成偶像化转身
这条路不靠“快热”,靠的是作品和人
回到米未,最新进展并没有爆炸性的突破,饭圈化的影响还在持续,相关争议也未有明确解法
我更在意的是评价回到作品本身,节目在投票、剪辑与运营上给创作者留住“公平”
行业观察者提到,《你好,星期六》口碑下滑的症结在“剧本化环节+流量捆绑”,这对喜剧更是原罪,喜剧是即时的、呼吸的,不能被模板化和人身攻击绑架
喜剧创作应建立在尊重与平等上,这不是漂亮话,是基本盘
说到底,喜人的崛起是一次追星需求的结构性调整:从高成本的“远远看”,转向低成本的“近近看”;
从完美人设,转向真实不完美
变的是对象,不变的是年轻人对精神寄托的渴
在米未门口挥手的那一刻,情感是近的;
在舞台上投票的那一刻,标准要稳
如果创作能保持“真”和“准”,饭圈化的热度就不会轻易吞掉喜剧的灵魂
我常想:下一次在米未门口,谁会先开口,是演员,还是你?
也许就像小芸那样,站在右边、离得不远不近,笑着把那一瞬留在手机里
你看,这种距离感,恰好是喜剧和追星之间最舒服的边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