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与《高老头》
更新时间:2025-10-26 20:00 浏览量:2
大家好!从今天起,咱们一起认识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品读他的代表作《高老头》。在正式开课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用五个词形容巴尔扎克,你会想到什么?“现实主义文学家”“伟大的法国文学家”?这些答案没错,但远远不够 —— 巴尔扎克不只是 “伟大作家”,他还是个充满世俗欲望的胖子,更是个落魄潦倒、欠了一屁股债的商人。是不是颠覆了你的想象?所以在讲《高老头》前,咱们先聊聊这个 “复杂的胖子”。
要了解一个人,先看他的时代。提到法国,你可能想到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但 19 世纪的法国,你或许陌生。其实这个时代离我们不远 —— 清朝李鸿章、曾国藩、洪秀全、慈禧活动的时期,就是 19 世纪。那时中国清王朝走向没落,而法国正处在法国大革命的余波中,用 “风雨飘摇” 形容再贴切不过。
为什么这么动荡?得从革命背景说起:
革命前的法国:波旁王朝统治的封建国家,国王与贵族掌握权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让资产阶级有钱却没地位,被贵族视作 “土豪”,还被贵族通过增税等手段 “薅羊毛”。革命爆发:1789 年,国王路易十六要向农民、城市平民组成的 “第三等级” 加税,资产阶级忍无可忍,带领民众攻陷巴士底狱,拉开法国大革命序幕。革命后的混乱:短短几十年里,资产阶级与旧贵族争斗不休,资产阶级内部也因利益分配混战,先后出现波旁王朝、吉伦特派、雅各宾派、拿破仑政权、复辟波旁王朝、七月王朝等势力,政局动荡,民生濒临崩溃。正如狄更斯所说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呼唤着记录者 —— 巴尔扎克,就是这个伟大的时代记录者。
很多人不知道,巴尔扎克的天赋起初不在写作,甚至被写作 “坑” 惨了:
早期挫败:他的作品《科伦威尔》被剑桥大学院士讽刺 “干什么都好,别搞文学”,只好弃文从商。经商惨败:开出版社,破产;开印刷厂,又破产;开注字厂,还是破产。三次破产让他欠下巨债,一辈子都在还债,最后还是母亲帮他还清。文学转机:1829 年,《朱安党人》问世,巴尔扎克一举成名。但成名后他没过上 “名人生活”,而是没日没夜地写 —— 为了还债。即便如此,他一生仍写出 90 多部作品,1850 年因过劳去世。有趣的是,这些 “失败经历” 反而成了他的财富:巴黎大学法律系积累的诉讼案件、经商时的社会历练,给了他充足的生活经验与写作素材,让他写出了被誉为 “资本主义社会百科全书” 的《人间喜剧》,而《高老头》就是《人间喜剧》中极重要的一部。
巴尔扎克曾说 “要做大时代的记录员”,但他的立场很特别:作为大资本家的儿子,面对法国大革命,他没支持新兴资产阶级,反而偏向旧贵族。这不是因为他真的喜欢旧贵族,而是有更复杂的原因:
表层原因:巴尔扎克有虚荣心,想融入贵族圈子,身边也有很多贵族朋友,受他们影响产生了认同与同情。深层原因:七月王朝建立后,资产阶级暂时战胜旧贵族,社会暂时安定,但 “金钱崇拜” 开始腐蚀社会 —— 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被算计取代,整个社会腐化堕落。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巴尔扎克痛恨这种 “金钱扭曲人性” 的现象,他天真地认为:旧贵族的精神能治疗资本主义的 “病痛”,若有英明国王领导,社会会更公平,穷人不必在资本家手下苟延残喘。但巴尔扎克也不盲目支持旧贵族:看到贵族的歪风邪气,他会直言 “这个党是可恨的党”,更渴望英明统治者出现。正因如此,他既遭资产阶级痛恨,又被贵族记恨,成了 “两边不讨好” 的人 —— 就像所有思想睿智的人一样,享受着理想主义的孤独。
巴尔扎克曾说 “拿破仑没有用剑做到的,我要用笔做到”,他真的做到了: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早已消失,但《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作品,至今仍让读者探究 19 世纪巴黎的 “快乐与腐朽”。正如鲁迅所说 “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作为商人的巴尔扎克已被历史遗忘,但作为作家的巴尔扎克,成了人类文学史上难以超越的高峰。
接下来几期,咱们就聚焦《高老头》,看看这部作品如何折射巴尔扎克对时代的思考,如何展现那个 “金钱至上” 的巴黎社会。
以上内容来自窦昕老师的《高老头》讲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