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喜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十四艺节|从破土到绽放,听濮存昕、冯远征聊聊戏剧那些事儿

更新时间:2025-10-25 19:04  浏览量:3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周双双 周奇

10月25日,重庆国泰艺术中心云卫剧场星光熠熠。

当天上午,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重要联动活动“点亮生活”青年艺术周——青年戏剧种子计划(三)在这里举办。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室主任闫锐、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舞美设计常疆4位艺术家齐聚,与川渝两地的青年戏剧创作者、爱好者面对面交流。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重要联动活动“点亮生活”青年艺术周——青年戏剧种子计划(三)活动现场。 记者 周奇 摄

一部部经典剧目、一个个动人角色背后,有着怎样的创作故事?文艺工作者的“文化”从何而来?戏比天大的核心内涵应该是什么?4位艺术家从表演、导演、舞美三个核心维度,引导现场青年创作者跳出单一技艺的锤炼,完成对综合戏剧精神的深度理解与思想蜕变。

对表演保持热爱,并从深度的生活体验中汲取营养

“点亮生活”青年艺术周——青年戏剧种子计划系列活动自10月9日启动以来,就收获了极大关注。从首场活动靳东、刘敏涛聚焦从生活到舞台的剧本创作,到第二场活动黎星、李超探讨经典文学的当代舞台转化,从破土到生长,当天的活动进入“绽放”阶段,聚焦戏剧艺术的最终呈现——演员的表演与舞台的整合。

《茶馆》《杜甫》《雷雨》《哈姆雷特》……在濮存昕和冯远征的艺术生涯里,一长串经典剧目脱口而出,对他们来说,塑造一个个经典角色,最不为人知的幕后内功是什么?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正在与川渝两地的青年戏剧创作者、爱好者面对面交流。 记者 周奇 摄

“当然是热爱,真的爱这行,跟观众一样爱看戏,这颗种子才能种下去。”濮存昕给出的答案掷地有声,他以自身经历举例,“一开始可能是想在同学中出色,到老师让你上台发言、朗诵课文,获得肯定的那一刻,成就感就来了。慢慢发现,通过表演能影响这么多人,这种热爱就会扎进土里,努力‘破土’,期待‘绽放’。”

“不喜欢这行,走不完这段路;喜欢,但只追求技术,最多只是个技术型演员。”在濮存昕看来,真正的演员都需要经历一个孤独的扎根期,默默练功、面壁思考,才能在幕拉开、灯亮起、观众坐满时,用舞台呈现去收获观众的倾听与共鸣。

“热爱之外,还有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修炼自身的过程。”冯远征从“艺无止境”的角度,补充出演员的成长路径。冯远征表示,真正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一定是能够产生共鸣的角色,所以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有着发现生活的智慧双眼十分重要。“从1999年到现在,每年都演《茶馆》,每次重新排练,濮存昕老师都会说‘我今天要这样处理一下’。”他以自己与濮存昕常年搭档出演话剧《茶馆》为例,指出这些原剧本里没有的内容,需要用生活积累去丰富。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正在与川渝两地的青年戏剧创作者、爱好者面对面交流。 记者 周奇 摄

“演员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但文化不只来自书本,更来自生活。”冯远征的这句话,引发现场青年创作者的深思。他强调,演员要永远打开感知的触角:“跟朋友聊天时,旁边走过一个人,你会注意他的神态、语气;看到街边的桌椅板凳,会思考它能承载什么样的故事。这些生活中的观察,都是塑造角色的养分。AI虽能辅助创作,但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没有发现生活的眼睛,作品就不会有让观众共鸣的温度。”

对于北京人艺舞美设计常疆来说,他的幕后内功是绘画。“我到现在还在坚持绘画,因为它不只是练手,更是练手脑统一。把脑子里的那些灵光一闪画出三维效果,需要观察力,更需要构建立体形象的逻辑。”常疆认为,这就跟舞美设计一样,将二维图纸,变成有呼吸、有生命的立体舞台。

即便如今AI的应用已经很广泛,常疆仍保留着手绘沟通方案的习惯。他还分享了舞台设计的三重境界,第一重是“极像”,比如《茶馆》《雷雨》,舞台布景还原生活原貌;第二重是介于“像与不像之间”,像《日出》用一面墙、两块纱幕,搭配影像传递情感;第三重是“极不像”,比如《哈姆雷特》,不做传统意义的城堡,而是用废弃剧场、散落灯光,反而更贴合戏的内核。“在做设计之前,先想清楚到底处在哪个阶段,想要做成什么样。过程永远是痛苦和欢乐交织的,一步一步来吧!”常疆的话收获了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

真听、真看、真感受贯穿一生

真听、真看、真感受,是每一个学习表演的人的“开学第一课”。如濮存昕、冯远征这般已经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深耕多年的艺术家,真听、真看、真感受又意味着什么呢?

濮存昕首先厘清了真听、真看、真感受的边界。“它是艺术的,不是生活的复刻,而是要引导演员专注于舞台生活,进入规定情景的真实。”濮存昕以无实物练习为例,强调这一训练的关键在于培养演员自然解决舞台困境的能力,将剧本台词转化为自己的话,在舞台空间中形成有主题、有情境的表演,而非脱离戏剧环境的自我表达。

他特别提到,会演戏的人一定是会听话的人。“不少演员只关注自身台词,忽视对手的表达与舞台氛围,这会让表演损失至少50%的魅力。”濮存昕表示,即使是配角,只要经历真听、真看、真感受的创作途径,就能让角色突破戏份限制,拥有鲜活的生命力。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重要联动活动“点亮生活”青年艺术周——青年戏剧种子计划(三)吸引众多青年戏剧创作者、爱好者。 记者 周奇 摄

值得一提的是,濮存昕在分享时,多次提到重庆籍京剧名家沈福存,并拿出随身携带的《说不尽的沈福存:京剧表演艺术家沈福存研究文集》一书,“安利”给现场的青年戏剧工作者,“书里全是口语化的智慧,能让大家明白,艺术的真假之间,藏着最动人的趣味。”在濮存昕看来,沈福存的珍贵之处,在于将戏曲程式化与真实感完美融合,让观众真听、真看、真感受。

冯远征则进一步将真听、真看、真感受拆解为演员成长的三个阶段,为年轻从业者梳理创作路径。

他认为,初级阶段的“真”是演员的本能流露,比如用自身生活经历触发角色情感,“就像年轻演员借由对亲人的情感,完成角色的哭戏,这是入门时的真实”;中级阶段则需融入技术,演员可通过专业技巧完成哭、笑等情绪表达,但需警惕“技术至上”的陷阱,“若只靠技术,眼睛里流露出的就不是真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空洞观众最能感知”;到了高级阶段,是技术加本能的融合,且这份本能需要转化为角色的本能,而非演员本人的反应。

冯远征强调,高级阶段的“真”,来自对剧本的深度解读、对角色情感世界的挖掘,以及生活积淀的支撑。“就像我们搭档出演《茶馆》,每场演出仍坚持真听、真看、真感受,就算对方台词节奏变了,我也会下意识跟着应变,这种反应不是演员的本能,而是松二爷(《茶馆》中冯远征饰演的角色)的本能,这才是塑造人物的关键。”

两位艺术家同时也提到,真听、真看、真感受绝非表演入门的一次性训练,而是演员一生的追求,它分阶段却无终点,唯有始终坚守这份“真”,才能让表演脱离虚假与刻意,真正与观众产生共鸣。

以“一棵菜”精神守初心,用“戏比天大”铸匠心

在戏曲行业,常常用“一棵菜”精神比喻演员、乐队、舞美等全体演职人员像菜叶、菜心、菜帮般紧密协作,形成完整的艺术整体,这后来也成为北京人艺的院团精神。

活动现场,4位艺术家从自身经历解读了北京人艺“一棵菜”精神的传承与延续。作为北京人艺掌舵人,冯远征率先解读这一精神的本质:“‘一棵菜’不是指某个人或某个环节,而是说一部戏剧的诞生,需要所有参与者共同发力,就像菜根、菜叶、菜心紧密包裹,剧院里没有小角色,只有大责任。”

濮存昕则补充道,“一棵菜”精神的核心是专业性与向心力。他以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战争与和平》的演出为例,指出该剧一位仅有3句台词的演员,凭借对舞台的全情投入,用眼神和姿态成为观众无法忽视的存在,这就是菜心、菜叶各尽其责的力量。

两位艺术家表示,“一棵菜”精神在当下仍具有重要意义。北京人艺每年保持500至600场演出,正是依靠全员对专业的敬畏,从不依赖麦克风、坚持满工满调的台词呈现,到舞美工作人员对每一处布景的精细打磨,只有每个人都“挺”起来,这棵“菜”才不会有黄点、烂叶。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室主任闫锐正在与川渝两地的青年戏剧创作者、爱好者面对面交流。 记者 周奇 摄

戏比天大,是北京人艺排练场上贴着的4个大字。闫锐坦言,每每走进剧场看到这几个字,脑海里浮现的是前辈们的实践。“比如在《茶馆》剧组,我看到濮存昕、冯远征老师从舞台上退下来时,会站在侧幕条拿着竹板、炒锅等道具做音效,这种身体力行的影响,让戏比天大从口号变成了年轻一代的行动自觉,在后续的创作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闫锐感慨地说。

“走进剧场,就不能再想吃喝玩乐;站在后台,家里的事再大也要先放一放。”濮存昕的话,道出“戏比天大”的真谛,它并非否定世俗生活,而是面对艺术创作时,拿出最神圣的专注。

本次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通过系统化推进与长效机制建设,“点亮生活”青年艺术周正成为重庆乃至川渝青年戏剧人才汇聚的高地和创新源头,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戏剧文化高地持续赋能。

接下来,青年戏剧种子计划将进入“播种”阶段,拟于11月上旬在重演金源艺术中心推出“渝本计划”剧本演读暨孵化签约活动,敬请关注重庆日报相关新闻报道。

场馆介绍
北京喜剧院隶属东方(北京)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有限公司,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二环东四十条桥西南角,地处朝阳门商务中心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四通八达,距地铁东四十条站仅200米,距地铁朝阳门站仅300米。北京喜...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朝阳门北大街11号
乘地铁:地铁2号线东四十条站下车,D(西南)口出站,南行100米即到。乘公交路线:特2、特
北京喜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