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场第一?就这?喜人最新第2期的现场观众被绑架了吗?
更新时间:2025-10-10 02:29 浏览量:1
“第二期翻车”三个字刷满弹幕那一刻,我正端着外卖,屏幕里李逗逗的梗还没抖完,我先把饭喷了——不是笑喷,是尴尬喷。
你懂那种“期待了一周,结果踩空”的失落吗?
我替大家试毒完毕,现在把毒理报告摊给你看。
先甩结论:这期平均水准比第一期掉整整一档,掉得连我妈都问我“怎么不笑了”。
最扎心的是数据,CSM63城收视率直接掉0.3,别小看这0.3,它意味着两百多万观众默默换台。
可诡异的是,网络播放量却飙到5000万,弹幕12万条,一半在骂,一半在找“只有我觉得不好笑吗”的同类。
观众边骂边看完,这才是真·爱恨交织。
六个作品里,只有《忘不了》拿到8分,像黑夜里的萤火虫,亮得可怜。
它把阿尔茨海默梗玩成“记忆捉迷藏”,让老头把老伴名字写在自己手心里,镜头一扫,手心里其实空无一字。
我当场破防,想起我爷当年也这么骗过奶奶。
情感杀完,它立刻塞个笑点:老头把护工认成儿子,非塞给人家压岁钱,红包里只有十块,护工哭笑不得。
哭点和笑点之间零过渡,却顺滑得像奶茶加冰,观众来不及躲。
周铁男团队透露,这个本子线下还要加演,我提前替北京观众羡慕一秒。
其余五个,集体踩坑。
最离谱的是节奏,48小时写仨本子,选手连喘气都带梗,可梗是速溶咖啡,闻着香,喝完心慌。
双高组合想玩“抽象漫才”,把“我杀了我”循环三遍,现场80后观众直接静音式沉默,弹幕飘过一行:“他们杀的是我的耐心”。
可你猜怎么着?
品牌方最爱这种“年轻感”,节目一播,双高立马接到三个商务,金主爸爸要的就是“看不懂但显得很潮”的气质。
讽刺不?
观众骂得越狠,商务越贵。
李逗逗演完被冲,微博发文说“在调整表演方式”。
我翻译一下:她自己也知道翻车了。
她那段“社恐相亲”其实底子不差,坏就坏在节奏像蹦迪,情绪起得比我的房贷还快。35+观众集体掉队,我妈直接问:“这姑娘为啥突然吼?
”节目组后台数据更扎心:18到24岁观众里67%给好评,35岁以上仅21%。
喜剧也开始年龄歧视,谁体力好谁笑到最后。
更隐蔽的坑是“梗荒”。
第一季把网络热词榨成汁,第二季才到第二期,仓库就见底。
选手私下吐槽:以前写段子靠微博热搜,现在热搜全是明星离婚,难以下饭。
于是大家开始“形式内卷”,你玩默剧我玩肢体,你玩穿越我玩元宇宙,观众看得累,选手编得更累。
导演组终于松口:第三期起给足打磨时间,再加“观众即时打分”,让差评五分钟飞到台上,省得我们微博开炮。
说到第三期,大张伟要来,不是串场,是下场带写。
他提前放话:“漫才不是背梗,是现场掀桌。
”我赌五毛,他会把“掀桌”写进本子,字面意义上的掀,道具组已经下单钢化玻璃。
团战也升级,限时主题+跨队合作+复活通道,听起来像王者荣耀开黑,喜剧开始拼BP阵容,观众手握投票权,瞬间从路人变教练,爽感拉满。
节目外,线下喜剧跟着喝汤。
北京即兴喜剧培训报名暴涨40%,我加的那个体验群,上周才200人,今天破千,管理员天天发“已满勿进”。
抖音上,“我杀了我”成了新流行语,社畜拍视频配这句,老板路过点个赞,双方互相看不懂,赛博和解达成。
上海一家小剧场干脆把《忘不了》完整版搬上台,票卖得比周杰伦还快,黄牛开口加价三百,理由很硬:能让你哭的地方,就能让你掏钱。
看完这期我学乖了,把期待值调到“不扑就行”。
可转头又忍不住想,如果第三期还是烂,我会不会继续边骂边点开?
答案很怂:会。
因为我们在屏幕前等的,不只是梗,是“一起笑”的共振。
哪怕只亮五分钟,也足够把一周的丧气按在地上摩擦。
节目可以翻车,我们的需求不会翻车,它就在那儿,等着下一个作品把我们捞出水面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