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了34亿后,贾玲将被内娱圈&
更新时间:2025-09-29 11:16 浏览量:1
文| 柚柚
编辑| 文静
初审|小满
贾玲这个名字,曾经代表着最接地气的喜剧精神。
她能让观众笑到肚子疼,也能让人看到普通人的温暖和真诚。
从春晚舞台上那个自黑的胖女孩,到如今代言Prada的高奢女导演,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当年冯巩老师手把手带出来的徒弟,如今为何越来越少出现在公众视野?
是功成名就后的自然选择,还是娱乐圈残酷法则下的无奈转身?
贾玲刚到北京的时候,日子过得相当不容易。
一个从湖北襄阳来的女孩,兜里没几个钱,也没什么人脉资源。
北京这座城市对她来说既陌生又残酷,租住在地下室,吃着最便宜的快餐,为了省钱连地铁都舍不得坐。
那时候的她就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北漂青年,怀揣着喜剧梦想在这座大城市里摸爬滚打。
没有人知道她的名字,也没有人关心她的才华。
试镜一次次失败,演出机会少得可怜。
她住过的地方连窗户都没有,冬天冷得要命,夏天热得像蒸笼。
很多次她都想过要不要回老家算了,在北京混不出名堂还不如回去找个稳定工作。
那段时间她瘦得不成样子,不是为了减肥,纯粹是因为穷。
冯巩把贾玲收为徒弟这件事,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走向。
这位德高望重的喜剧前辈看中了贾玲身上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更欣赏她对喜剧的那份执着和热爱。
冯巩开始带着她参加各种演出,让她站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才华。
有了师傅的提携,贾玲终于有了在圈子里露脸的机会。
冯巩不只是在事业上帮她,生活上也没少照顾。
知道徒弟生活拮据,他主动给生活费,让贾玲能安心搞创作不用为柴米油盐发愁。
这种师徒情谊在娱乐圈里已经很少见了,冯巩是真心把贾玲当自己人培养。
他教贾玲怎么把握喜剧的节奏,怎么和观众建立情感连接,怎么在舞台上做最真实的自己。
那几年贾玲跟着冯巩走南闯北,演出经验蹭蹭往上涨。
她学会了怎么用最朴实的方式逗笑观众,也明白了喜剧演员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平常心。
冯巩对她的期待很明确,就是希望她能成为接地气的人民喜剧演员,用作品给老百姓带来快乐。
成名之后的贾玲在喜剧圈里混得风生水起。
她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端着,什么都敢拿自己开玩笑。
体重、长相、单身,这些别的女明星避之不及的话题,她都能拿来当包袱抖。
观众喜欢她就是因为她够真实,没有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贾玲的情商特别高,跟谁都能聊得来。
综艺节目上她总是照顾别人的感受,从不抢风头也不踩别人。
这种性格让她在圈子里口碑特别好,合作过的艺人都说她是个特别好相处的人。
她那时候参加活动特别积极,只要有需要她的地方就会出现,从不摆架子。
那个阶段的贾玲就像邻家大姐姐,观众看到她就觉得亲切。
她穿着打扮也很随意,不追求光鲜亮丽的造型,就是普普通通的T恤牛仔裤。
这种接地气的形象深入人心,大家都觉得贾玲就是自己人,是能一起吃路边摊聊家常的那种朋友。
《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让贾玲从喜剧演员成功转型成了导演。
她把对母亲的思念拍成了电影,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
票房一路飙升,最后拿下了54亿的惊人成绩。
这个成绩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原来贾玲不只会演喜剧,还能当导演拍出这么感人的作品。
这部电影的成功给了贾玲巨大的信心。
她发现自己在导演这条路上确实有天赋,能把故事讲好,能调动观众的情绪。
影片上映后的反响让她明白,自己可以不只是个喜剧演员,还能有更多的可能性。
电影带来的收益也让她的经济状况发生了质的飞跃,从此不用再为生计发愁。
拿到这个成绩之后,贾玲在业内的地位直线上升。
各种资源开始主动找上门来,投资人愿意给她钱拍电影,品牌方想让她代言产品。
她从一个喜剧演员变成了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身价和地位都不可同日而语。
这种转变来得太快,快到连她自己都有点不适应。
《热辣滚烫》这部电影的宣传方式引发了很大争议。
贾玲为了拍这部电影减掉了100斤体重,这个数字确实很震撼。
宣传团队把减肥当成了最大的卖点,铺天盖地都是贾玲瘦身前后对比的新闻。
观众打开各种平台,看到的都是她减肥的话题,反而对电影本身讲了什么没太多印象。
很多人开始质疑这种营销方式是不是本末倒置了。
一部电影最应该被关注的难道不是故事内容和艺术表达吗,为什么要把演员的体重变化当成重点?
这种过度消费身材的做法让不少观众感到不舒服,觉得这不像是贾玲以前的风格。
以前的她从来不会这么刻意营销自己,更不会把私人的身体变化拿来当商业噱头。
电影上映后票房虽然不错,口碑却没有第一部那么好。
很多人看完觉得故事本身并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宣传造成的期待和实际观影体验有落差。
贾玲因为这次营销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有人觉得她变了,不再是那个单纯做喜剧的贾玲了。
贾玲成为Prada代言人这件事震惊了不少人。
Prada是国际一线奢侈品牌,以前代言人都是气质高冷的类型。
贾玲这种亲民路线的艺人突然代言高奢品牌,让很多粉丝有点接受不了。
她开始出现在各种时尚活动上,穿着价格昂贵的礼服,走在红毯上的样子和以前判若两人。
拿到高奢代言之后,贾玲的公众形象发生了明显变化。
她参加活动的次数少了很多,露面的频率也降低了。
以前那个什么综艺都愿意上的开心果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只在重要场合出现的高冷导演。
这种转变让观众觉得陌生,那个能和大家打成一片的贾玲好像已经不存在了。
维持高奢品牌的形象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感和神秘感。
贾玲如果还像以前那样自黑、扮丑、做各种搞笑的事情,就会和品牌调性不符。
她必须在两种形象之间做选择,要么继续做接地气的喜剧演员,要么走高端路线做导演和品牌代言人。
很明显她选择了后者,放弃了喜剧演员的身份。
2025年8月份贾玲公布了新电影《转念花开》杀青的消息。
这个消息本来应该引起很大关注,毕竟她前两部电影的成绩摆在那里。
网友们的反应却出奇地平淡,热度远远比不上之前两部电影宣传时的盛况。
评论区里也没有太多人表达期待,更多的是观望和质疑。
这种冷淡的反应说明了一个问题,观众对贾玲的信任度和好感度在下降。
前两部电影的营销策略已经消耗了不少观众的耐心和热情,大家对她接下来要玩什么新花样抱有戒备心理。
新作品到底质量如何,能不能拿出真正打动人的内容,这些都要打个问号。
贾玲现在面临的处境有点尴尬。
她想往导演这条路走,想获得更高的艺术地位和商业价值,这本身没有问题。
问题在于她的转型方式和过程让很多支持她的观众感到失落。
那个曾经让大家笑得前仰后合的喜剧演员,现在越走越远,离普通观众的生活也越来越远。
今年冯巩过生日的时候,贾玲专门请假去看望师傅。
这个细节被媒体报道出来后,很多人都很感动。
不管外界怎么评价,贾玲对师傅的尊重和感恩之心还是在的。
她没有因为自己事业发展好了就忘记当年的恩情,这一点值得肯定。
冯巩对徒弟的选择一直保持理解和支持的态度。
他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不能强求贾玲一辈子都做喜剧演员。
作为师傅,他能做的就是在背后默默支持,希望徒弟能走得更远。
这份师徒情在利益至上的娱乐圈里显得格外珍贵。
贾玲现在的选择到底算不算辜负了师傅的培养,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冯巩当年培养她是希望她能在喜剧领域发光发热,给观众带来快乐。
贾玲现在转型做导演,走向高端市场,这条路和冯巩的期待确实有差距。
她有没有忘记自己是怎么走到今天的,这只有她自己心里最清楚。
贾玲不愿意回归喜剧领域这个态度已经很明确了。
她尝过做导演的甜头,拿到了巨大的商业回报,还获得了更高的社会地位。
回到喜剧舞台意味着要放弃现在拥有的这些东西,要重新穿上宽松的衣服自黑扮丑,这和她现在的人设完全不搭。
做喜剧演员需要放下身段,要敢于牺牲自己的形象去逗观众笑。
贾玲以前能做到这一点,因为那时候她就是个普通人,没什么包袱。
现在她身上背着大导演的头衔,有高奢品牌代言,每次出现都要考虑形象管理。
这种情况下让她回去做喜剧,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娱乐圈的规则很残酷,你一旦往高端市场走,就很难再回到以前的位置。
观众对艺人的定位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贾玲现在想回归喜剧,观众也不一定买账了。
她走到今天这一步,某种程度上是被市场推着走的,也是她自己选择的结果。
这条路走下去会怎样,谁也说不准。
结语贾玲的故事其实就是娱乐圈里最常见的一种轨迹。
一个普通人通过努力和机遇获得成功,尝到名利的滋味后开始追求更高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远离了最初的自己。
她到底是变得更好了还是迷失了方向,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
冯巩的良苦用心有没有白费,也许要等很多年后才能看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