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的节目制作实力有多强?从喜夜2嘉宾阵容及其变化可见一斑
更新时间:2025-09-29 04:30 浏览量:1
话说回来,提到娱乐圈,谁不知道马东这个名字,一提起来都得竖起大拇指说他做节目相当牛。从央视跳出来,搞了米未传媒,那《奇葩说》火了六七年,辩论台上那些年轻人你来我往,嘴皮子机灵得像机关枪,观众看了都觉得过瘾。接着2019年,《乐队的夏天》播出,摇滚乐队一个接一个上台飙歌,现场气氛嗨到爆,把独立音乐圈子直接推到大众视野里,许多乐队从地下爬出来,吃饭的碗都稳了。
2021年,《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一季上线,黄渤担任会长,许多素描喜剧小品轮番亮相,笑点密集得让人几乎喘不过气来。紧接着第二季接力出场,热度不减反而更高。到了2024年6月28日,腾讯视频推出《喜人奇妙夜》第一季,每周五更新,持续到9月6日的决赛结束。这档节目的基因延续了米未的喜剧传统,聚焦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热点情绪,以sketch和漫才的表现形式包装,整体反响不错,可也出现了一些小问题。马东这一把年纪已56岁,但依然能精准把握年轻人的喜好,不只节目的火爆,还能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这份能力不是乱吹的。
马东走的路线挺稳当儿,从他早年主持《有话好说》,就喜欢聊一些社会话题,节目一共做了83期,直到2001年转到央视主持《挑战主持人》。后来他开始专注幕后工作,2014年《奇葩说》一炮而红,辩题都很接地气,从校园恋爱到职场压力,选手们都展现出自己的特色,马东坐镇控制场面,节目的规则又简单又直白,正合观众的口味。2015年第二季加入了不少明星嘉宾,2016年第三季达到高峰,还衍生出各种网络梗。与此同时,他还搞了《饭局的诱惑》和《饭局狼人杀》,明星们围桌吃饭猜心思,心理战打得麻利,腾讯视频大流量作品之一。马东的成功秘诀在于,他不追逐热点炒作,而是深挖内容IP,每个节目都有自己的调性,《奇葩说》偏脑洞辩论,《乐队的夏天》专注音乐生态,《喜剧大赛》则是素描竞技。
这些节目不仅自己火得不行,还带动了周边的发展,比如辩手出道当主播,乐队巡演门票卖得火,喜剧人们接广告和代言,行业里的饭碗因此变得更多元。米未传媒成立之后,马东把自己定位成内容供应商,向各种平台输出喜剧作品,2024年《喜人奇妙夜》跳槽到腾讯,也算是这策略的一环,想避免一家独大,保持节目新鲜感和竞争力。
第一季《喜人奇妙夜》一播出,反响还不错,整体口碑挺好,节目风格比《喜剧大赛》轻松不少,21个团队在舞台上比拼,团长都是之前拿过冠军的人,观众席上还坐着黄渤、秦昊、贾冰、高圆圆、金靖、宋木子和马东这些熟悉的面孔。黄渤经验丰富,总能一语点醒观众,高圆圆则温柔中带点梗,宋木子当礼仪,为现场增添不少趣味。不过也有人提出意见,主要是觉得嘉宾的专业素养和年龄层上有点偏差。
秦昊主要偏向表演分析类型,对一些新兴的喜剧梗反应比较慢;而贾冰虽然是喜剧圈的人,但在点评时经常绕着哭点转,让观众觉得他的节奏没带动起来。网友们都吐槽说嘉宾团年龄偏大,跟不上年轻创作者的脑洞,审美也和大众有点脱节,投票环节里常常引起争议,口味不一致。虽然节目录得不错,有像“小品的世界”和“史上第一大劫案”那些爆款,酷酷的天放组合梗挺多,但整体反响是,嘉宾没起到“翻译”作用,新梗没及时解说,现场偶尔冷场。数据上看,第一季播放量突破亿,热搜也上了,但豆瓣评分大约7.5左右,评论区一半赞一半挑刺。马东团队明显注意到了这些,节目收官后,他在采访时也承认,喜剧更新太快,嘉宾得跟得上时代,否则就会影响整体体验。
到了第二季,2025年9月26日一开播,马东直接搞了个大换血,嘉宾阵容变得更年轻,这成了最大亮点。“观众不代表”这档常驻的阵容依然有马东、胡先煦、李诞,还带来不少惊喜嘉宾,比如张若昀和辛芷蕾。21组小队都回来了,搭配得挺有新意,老面孔和新面孔混搭。团长阵容也变了,有土豆吕严、某某某、逐梦亚军、四士同堂、十上无难事这些第一季的熟脸,外加一些新加入的成员。
胡先煦这小子吧,综艺感挺足的。以前在《花儿与少年》那季他就玩得挺开,现在还自个儿说是节目迷,花絮里那些台词都能倒背如流,梗也能灵活运用,完全不用担心他跟不上节目的调调。
李诞从《喜剧大赛》第一季就开始混得挺活跃的,小伙子挺爱探索,挺喜欢冲浪新鲜事物,对新喜剧也挺敏锐。在点评的时候,老爱当“解说员”,跟马东配合得挺默契,稳住了节目的一大基础。
张若昀上一季短暂来过,反响挺不错,这回成了常驻嘉宾。他讲起笑话来挺有趣,毫不拘谨,说话轻松自如,看喜剧时完全不紧张,挺放松的样子。
辛芷蕾作为飞行嘉宾,刚开播前刚摘得国际影后,真是强势加入。作为节目的忠实粉丝,我特别喜欢土豆吕严的段子,这阵容性价比真是高得吓人。跟第一季的秦昊、贾冰比起来,这次的阵容年轻了十岁左右,明星的影响力明显增强,胡先煦和张若昀带来了不少话题流量,辛芷蕾也是加了不少分,李诞在专业把控上也表现得挺靠谱的。
首播时,团长又回来了,开场用喜剧监狱探戈一出场,就把氛围点燃了。21组小队齐上阵,疯狂对决,抢人大战搞得热火朝天。网友们都说,这阵容真亮眼,把第一季的遗憾都补上了,年轻的声音更多,梗和解说都相当到位,节奏也比之前快了不少。
除了阵容之外,第二个调整更让人惊喜,马东把嘉宾团从“观众代表”变成了“观众不代表”。第一季时还叫“观众代表”,结果每次都引发一堆吐槽,观众觉得嘉宾审美不搭调,好作品反而被低分,讨论区都炸了。马东这次干脆来个直白,既然没法代表所有人,不如坦白不代表任何人,只代表自己。这一改动真是接地气啊,没架子,避免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如今不少综艺都喜欢把嘉宾包装成“全民代言人”,一出事就崩盘,马东倒是另辟蹊径,改名字后,嘉宾之间的互动更能自嘲调侃,投票时直接说出喜好,反而赢得了观众的认可。首导片里,这个梗就玩出新花样,嘉宾直接调侃“不戴表”,虽然谐音梗有点老套,但整体氛围挺暖。虽然变化不大,却精准戳中了痛点,也反映出马东对反馈的敏感度,节目每次都能快速改进。米未的喜剧逻辑一向是,内容为王,形式配合观众,核心不变,细节微调,看完感觉挺贴心,觉得被尊重。
这两点结合起来,也就不难理解马东为什么总能把节目做得这么成功。年轻化的阵容回应了第一季年龄上的争议,李诞、胡先煦这些能冲浪的年轻演员,拉近了和年轻创作者的距离,现场气氛不尬不卡壳,梗也跟得快。改名“观众不代表”,切中了审美脱节的问题,体现出包容多元,减少吐槽的同时,还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马东在采访中曾说过,他怕听不懂年轻人的梗,所以拉一些年轻人的声音当“嘴炮”,这个态度低调又坦诚。节目不止带来笑声,还唤起共鸣,关注生活中的热点,普通人看完感觉被戳中了心坎。这节奏发展对行业影响也挺大,第一季就帮不少喜剧人打出了名气,续集保持热度,团队的饭碗更稳定了。腾讯视频首播就冲上综艺热榜第一名,弹幕满屏,网友还说“电子榨菜“又出来了。马东的成功,不能说是偶然,他抓住了喜剧的精髓:不煽情,纯搞笑,高能的小品居多,广告植入也不至于太硬。第一季那些争议多的植入细节,第二季就优化了不少,反感少了,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