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娱唯一的“985””,《喜剧大赛》凭什么?
更新时间:2025-09-27 14:09 浏览量:1
在当下的中国娱乐圈,有一个颠扑不破的、血淋淋的真理:
毕业,就等于失业。
每年,各大选秀、综艺节目,都像下饺子一样,往这个圈子里,扔进去几百个新鲜出炉的“新人”。
然后,这几百个新人里,99%的人都会在节目结束、热度散去的那一刻,直接“原地蒸发”从此查无此人。
但是,有一个节目是例外。
它堪称内娱的“就业神话”,是“毕业即巅峰”的“黄埔军校”。
从这里“毕业”的学生,不仅人均“保就业”; 而且个个都能成为行业的“顶梁柱”。
上春晚,拿大奖,演男主……
它被网友称为—— 内娱,唯一的“985”。 它就是《喜人奇妙夜》(以下简称《喜人》)。
为什么从《喜人》这个节目里走出来的演员,都这么能打,一个比一个混得好?
因为,《喜人》根本就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喜剧综艺”。
它是一所“魔鬼军校”。
它教的,不是怎么在台上耍嘴皮子,讲几个段子。
它教的,是怎么去“演”。
他们表演的sketch(素描喜剧),要求你必须在短短几分钟内,塑造一个鲜活的角色,需要你有极强的团队配合能力,需要你有丰富的肢体表达能力。
这就是演电影、演电视剧,最基本、也最核心的硬功夫。
你再看看隔壁的脱口秀演员。
我不是说他们不好。他们更像是学校“辩论社”里的顶级辩手。
他们很聪明,很犀利,观点输出能力一流。但他们的核心武器,是“嘴”。
这就导致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就业分化”现象。
脱口秀,靠的是“嘴”,是一个人的“观点输出”。
它考验的是你的“思想”和“智慧”。
而sketch,靠的是“演”,是一群人的“团队协作”。
它考验的是你的“演技”、“编剧能力”、和“合作精神”。
一个,是“单口相声”;另一个是一个浓缩的“剧组”。
同样是喜剧节目毕业:
《喜人》的演员,毕业后,都去了哪里?
他们,去了央视春晚的舞台,成了语言类节目的“半壁江山”。他们,去了《我的阿勒泰》这样的高分正剧里,演那个让你根本看不出他喜剧演员身份的配角(闫佩伦)。他们,成了《天行健》里的“搞笑担当”,和顶级演员飙戏,毫不怯场(陈天明)。他们,甚至,已经开始在各种网剧里,当男主角了(蒋龙、张哲华)。而脱口秀演员,毕业后,又都去了哪里?
他们,成了《桃花坞》这样的慢综艺里,负责“动嘴”和“调节气氛”的灵魂人物(李雪琴、徐志胜)。他们,有了自己的“纯聊天”综艺《毛雪汪》。他们,是各大综艺节目里,最抢手的“飞行嘉宾”。你看,这条分水岭是不是已经清清楚楚了?
一个,成了真正的“演员”。 另一个,成了好用的“综艺咖”。
我们来看看,这所“985”的、星光熠熠的“毕业生”名单。
蒋龙、张弛(逐梦亚军): 《最后一课》封神。如今,蒋龙已经是多部男主剧的男主角。
王皓、史策(皓史成双): 《爱人错过》让我们哭湿了多少纸巾。如今,王皓在《年会不能停》里,大放异彩。
蒋易、李栋、陈天明(江东鸣): ‘刘备’陈天明,在《天行健》里,演活了一个油嘴滑舌的古董商,演技丝毫不输科班出身的秦俊杰。
闫佩伦、张小婉、管乐…… 他们在用一个又一个出圈的“角色”,证明着母校的“含金量”。
最宝贵的“财富”当然,除了“演技”的锻炼,《喜人》这所“魔鬼军校”,还给了它的“毕业生”们,一份更宝贵的财富——
创作的权利。
在目前的影视行业,绝大多数演员都只是一个“执行者”,一个“工具人”。他们没有选择剧本的权利,更没有修改剧本的权利。
但在《喜人》的舞台上,每一个作品,都是演员们自己,一句一句,一个包袱一个包袱,创作、编排、打磨出来的。
这才是他们最可怕的地方。
他们,不仅会“演”,他们,还会“创”。
结语
所以,别再问为什么《喜人》的演员,从不担心“失业”了。
当一个人,既拥有了“演员”的专业技能,又拥有了“编剧”的创作大脑时。
你觉得,整个内娱,还有哪个剧组,会不抢着要呢?
这才是这个节目,给这个浮躁的娱乐圈,带来的最宝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