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喜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是“贴近观众”还是“投机创作”?

更新时间:2025-09-26 15:45  浏览量:1

本报记者 黄 卓 绘制

A 面

网络热梗让演出与观众更亲近

夕 君

互联网的“造梗”能力已经有目共睹,层出不穷的网络热梗总能为年轻人的社交、生活带来新鲜与趣味。近一段时间,不少演出尝试融入网络热梗,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网络热梗常常带有一定的幽默感,如“小发雷霆”等说法对成语加以改造,保留原意的同时增添几许俏皮可爱。同时,网络热梗往往有着很高的概括性,常能以短短几个字或几个字母令人想到某个画面、某种情景,在提高语言表达信息密度的同时,传递某种微妙但不失精准的意味。网络热梗得以流行的更为重要原因,在于其表达了带有共性的观点、揭示了具备一定普遍性的情绪,引发了广泛共鸣。

因而,演出中适当融入网络热梗,便于降低沟通理解门槛、让观众共情,不失为带领观众迅速“入戏”的一条捷径。比如,改编自哔哩哔哩同名动画的音乐剧《时光代理人》,将网络弹幕中的一些热梗融入舞台设计,通过现场大屏幕实时滚动、增强互动感,让“老粉”们“一秒梦回”。相声演员岳云鹏不止一次在作品中使用“emo”等表达,与其独特的表情、表演风格相配合,迅速将观众带入作品的规定情境与人物的情绪之中。

此外,作为一种在传播、交流中经过提炼、筛选,进而逐渐固定下来的表达,网络热梗自带流量与话题度,适当融入演出,容易引发社交媒体的二度创作、二次传播,从而扩大作品影响力,吸引更多观众。各大短视频平台上,演出片段的“切片”视频基本采取了这类方法,收效颇佳。

如果说上述种种是网络热梗融入演出所带来的较为显见的效果,那么,网络热梗协助打造作品的独特风格,则更值得玩味。

前不久的一档热播综艺中,某年轻歌手对流行歌曲《李白》的改编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这一改编版在歌词中加入“游戏梗”念白,不仅强化了作品的电子国风特色,更传递着年轻一代举重若轻、洒脱轻快的生活态度。素描喜剧(Sketch comedy)《互联网体检》则把众多网络热梗汇聚到同一作品中,对超前点播、弹窗广告等影响用户体验的网络现象加以辛辣讽刺,收获众多点赞。这类作品深受网络文化影响,其火爆“出圈”又使得自身成为新的网络热梗,在某种奇妙的、循环往复的互文场中,让人一窥网络时代文化生产的新逻辑、新趋势。

必须承认,演出对网络热梗的运用容易引发争议。产生争议的一部分原因是,一些作品的运用策略太过生硬机械,让观众产生创作者江郎才尽、“为了一碟醋而包顿饺子”的感觉。而更深层的原因恐怕在于,观众因社会背景、代际等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审美偏好、艺术观念,对艺术与生活、表达与接受之关系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新的传播渠道、传播逻辑又无形中放大了这种差异,甚至将本来有限的差异推向绝对化。

其实,静下心来放眼望,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时代已经不可逆转地到来,在尊重与对话中求同存异,应该是更为妥帖的选择。对演出融入网络热梗现象的探讨是如此,对其他诸多事项的探讨,也是如此。

B 面

莫让戏剧在网络热梗中迷失本真

嘉 纳

舞台之上,演员冷不丁抛出一句“尊嘟假嘟”;灯光之下,角色没来由上演一段“挖呀挖”……当这类网络热梗被生硬植入台词,剧场内或许会泛起片刻廉价的笑声,但随之而来的,是艺术分量的悄然消逝。这种以即时热度博取短暂关注的创作方式,看似是与观众同频,实则是戏剧在流量裹挟下的投机与迷失。

网络热梗的“诱惑”在于其即时的反馈效应。一句流行语就能轻易点燃现场反应,让创作者误以为抓住了观众的共鸣。然而这样的“共鸣”实则脆弱不堪——当热梗随算法退潮,留下的只有空洞与尴尬。真正的戏剧共鸣,应来自对人性深处的触碰,而非对流行符号的浅层搬运。

从根本上说,网络热梗的属性与戏剧艺术的追求存在内在矛盾。热梗的生命力依附于时效性与碎片化,是网络情绪的快消品,如朝露般易逝。而戏剧作为一门完整的艺术,追求的是永恒性与整体性。它依靠严谨的结构、丰满的人物、富有张力的表达,传递对人性的洞察与对哲学的思辨。将短暂的热梗植入戏剧,犹如在古典长卷上贴上卡通贴纸,不仅破坏作品的调性与连贯性,更削弱其跨越时间的力量。

更值得警惕的是,对网络热梗的过度应用,正在消解戏剧的思想深度与审美品格。优秀的戏剧从不屑于用廉价的笑料讨好观众,而是以扎实的文本、精妙的编排与真挚的情感,引发观众的共情与思考。凡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而那些依赖热梗的作品,往往暴露出创作者的走捷径心态——不愿深耕剧本,不屑锤炼内涵,转而乞灵于速朽的流行语,以换取即时的笑声。这种创作不仅无法带给观众真正的审美体验,长此以往更将矮化观众对戏剧的认知,使艺术被误解为“段子合集”,最终伤害戏剧行业生态。

跟风使用热梗的背后,也折射出某种文化自信的缺失。当创作者不再笃信经典叙事的力量,当制作方一味追求流量的速效回报,艺术便容易沦为数据的附庸。这种短视,既暴露了创作能力的贫瘠,也反映出对文化价值判断的失准。回望戏剧史上那些历久弥新的经典,无不是既扎根时代土壤,又超越时代局限的创造,而非对流量的亦步亦趋。

此外,需要厘清的是,真正的时代性创作与热梗投机有着本质区别。前者是对时代精神的深刻洞察与艺术转化,后者则是对流行表层的机械搬运。高明的戏剧能够将当代语言与情感自然织入作品肌理,令观众在审美体验中自然感受到时代的脉搏。

面对流量的浪潮,创作者尤需重拾对艺术的敬畏与定力。唯有让剧场回归思想碰撞、情感共振的场域,戏剧才能在喧嚣的数字时代确立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当幕布落下,留在观众心里的,不应是几个转眼过时的热词,而是对人性、对生命悠长的回响。这或许正是戏剧穿越时间的力量——它提醒我们,在一切速朽的流行之外,仍有永恒的情感与真理,值得追寻。

2025年9月26日《中国文化报》

第5版刊发特别报道

《是“贴近观众”还是“投机创作”?》

场馆介绍
北京喜剧院隶属东方(北京)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有限公司,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二环东四十条桥西南角,地处朝阳门商务中心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四通八达,距地铁东四十条站仅200米,距地铁朝阳门站仅300米。北京喜...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朝阳门北大街11号
乘地铁:地铁2号线东四十条站下车,D(西南)口出站,南行100米即到。乘公交路线:特2、特
北京喜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