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小丑,都必须哄人开心
更新时间:2025-09-25 22:16 浏览量:1
说起小丑,我们的第一印象常常是两个极端,
一是游乐园里色彩缤纷、带来欢笑的快乐使者;
二是影视作品中那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复杂符号。
跟朋友聊起小丑,大多也是对其可怕的行为,
以及暗含更多的可怖元素,表现出一种满足恐怖感的态度。
但是,当我跟家人说起这件事的时候,
家人跟我说,在我小的时候,每次去游乐园,
我都会跟那里的小丑玩得不亦乐乎,
并且家人还告诉我,很多小孩子都会跟小丑玩,
至于为什么,家人并不清楚。
实际上,当我知道这件事的时候,
我也不清楚。
为此,我还特意去游乐园观察过此事,
我发现家人并没有骗我,
小丑的周围,总是围着几个小孩,
而小丑的装扮,实际上也并没有摆脱电影之中的妆容造型,
换句话说,在电影里的小丑,往往扮演者吓唬人的角色,
而在现实中,小丑则是给人带来欢笑的吉祥物。
这种巨大的反差,固然引人深思,
但我们不妨用另一种‘解构’的视角来看待小丑这个形象,
如果仅从外表,或者从小丑出现的功能性角度去理解,
小丑本身就是通过自己扮丑,而逗他人开心,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喜剧演员,
在戏外都是一副郁郁寡欢的样子,
毕竟我们都知道,喜剧的内核,往往是悲剧。
但如果“细思”就会发现,
从心理学角度看,
任何职业角色都可能带来一定的自我扮演和消耗。
而艺术创作则常常将这种内在的张力极端化,
进而戏剧化。
于是乎,电影中的小丑形象,
便将这种‘取悦他人’与‘自我实现’之间的内在矛盾,
提炼成了一种具有冲击力的叙事,
这边是通过制造混乱,
来寻求某种扭曲的‘自我解放’。
换句话说,电影里的小丑之所以恐怖,
是因为他们释放了压抑的情绪,
而现实里的小丑之所以引来欢笑,
则是因为他们还未释放这种力量。
诚然,这个世道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必须要细思。
而事实上,细思极恐是少数问题的主观解读,
而粗思极乐,才是多数现象的客观事实。
如果我们不把问题想的太深入,
就会让一些表面现象,让我们获得更为纯粹的快乐,
虽然这并非是保险之举,
但正如同我们看恐怖片释放情绪那样,
快乐的实质意义,实际上也是在释放情绪:
所以,如果单纯就需求而言,
要么笑出来,要么吓出来,
这两种看似两个极端的需求,
往往存在着十分微妙的一致感。
理性的思考让我们分清现实与虚拟的关系,
但终究,思还是不思,以什么角度去思,
小丑终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有些小丑是为了吓人,有些是为了哄人开心,
与其说这种举动类似见人下菜碟,
倒不如说,更像是“见菜请人来”的意思,
在恐怖片里,小丑是必要的剧情元素,
现实生活中,小丑是带来欢乐的关键角色,
所以,此小丑非彼小丑的事实,
并不会让分清辩明的人,因此而感到困惑,
诚然,小丑也不是一个人,
更不是一群人,而是一种基于身份需要的存在,
如果以通俗的说法去理解,
那便是“生活是生活,工作是工作”,
工作中,因职业要求而与“本质的自己”有区别,
这本是合乎情理的事实,
如果非要有人硬生生的将二者融为一体,
那即便是在事实面前,
是哭还是笑,
看的不是扮演的角色如何,
而是要看那人的脸上,
是僵硬的不知所措,
还是不受控制的臆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