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的边界:当“攻击”男性成为段子,我们该笑还是该思考?
更新时间:2025-08-28 07:50 浏览量:9
打开近期的脱口秀演出视频,偶尔会刷到这样的片段:女脱口秀演员拿着麦克风,对着台下观众抛出一句“男人出门带脑子像带奢侈品,偶尔见一次还得怀疑是租的”,台下哄笑一片,有人拍着桌子叫好,也有人悄悄皱起了眉头。这种以“攻击男性”为核心的段子,正在脱口秀舞台上悄然增多,有人觉得是“精准吐槽”,有人却认为是“恶意冒犯”——当喜剧披上性别对立的外衣,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这种创作?
其实早几年,脱口秀里关于性别的段子大多是“自嘲式”的。女演员们会调侃自己“化妆两小时,出门被风吹成梅超风”,会吐槽“双十一购物车满了,男朋友只会说‘你不是刚买过吗’”,这种段子的核心是“解构生活小事”,笑点藏在共鸣里,哪怕涉及男性,也是带着烟火气的调侃,而非尖锐的攻击。但不知从何时起,风向慢慢变了,“他连矿泉水瓶盖都拧不开,还好意思说自己是‘男子汉’”“男人的‘我会改’,跟商家的‘亲,正在发货’一样,听听就行”这类段子开始频繁出现,语气里的讽刺多了,共鸣感却少了,甚至有些段子已经变成了对男性群体的标签化否定,比如“所有男人都觉得自己厨艺好,哪怕炒个蛋能糊成碳”。
有人说,这是“女性意识觉醒”在喜剧里的体现,是女脱口秀演员在用幽默打破性别偏见。可仔细想想,用一种偏见去对抗另一种偏见,真的是觉醒吗?去年有场脱口秀演出,一位女演员讲“男人开车迷路了永远不导航,宁愿在高架上绕三圈,也不肯承认自己不认路”,台下有个男生举手反驳“我开车就会主动导航”,结果演员回了句“那你可能不算‘典型男人’”。这番对话让现场气氛瞬间尴尬——喜剧的本质是包容,是让不同的人都能在笑声里找到归属感,而不是用“典型”去切割群体,把一部分人排除在笑声之外。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攻击型段子”正在模糊脱口秀的边界。真正的脱口秀,是把生活里的无奈、尴尬、小矛盾,用幽默的方式拆解给人看,比如李诞讲“人间不值得”,不是真的否定生活,而是用自嘲化解焦虑;呼兰讲“卷不动了”,是戳中了打工人的共同困境。可“攻击男性”的段子,往往跳过了“拆解矛盾”的过程,直接把男性当成了“矛盾本身”。有次我在现场听一位女演员讲“男人永远听不懂‘我没事’,就像猫永远抓不到激光笔,白费功夫”,台下笑完之后,有对情侣悄悄吵了起来——女生觉得“说得太对了”,男生觉得“这是把所有男人都当傻子”。原本该让人放松的喜剧现场,反而变成了性别对立的“导火索”,这显然偏离了脱口秀的初衷。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女脱口秀演员在创作中,确实会遇到很多与性别相关的真实困境。比如职场里的“你是女生,这个项目还是让男同事来做吧”,生活里的“女生不用太拼,嫁个好男人就行”,这些困境值得被看见、被讨论。但真正有力量的创作,是把这些困境转化为“共通的体验”,而不是转化为“攻击的武器”。就像思文早年讲“夫妻是睡在上下铺的兄弟”,没有攻击男性,反而用平等的视角解构了婚姻里的性别角色,让男女观众都能会心一笑——因为她讲的不是“男人不好”,而是“婚姻里的两个人该如何相处”。
还有人说,“不就是个段子吗,何必当真”。可喜剧的影响力,往往比我们想象中更大。去年有个“男人带娃像渡劫”的段子在网上爆火,结果有位妈妈在评论区说“我老公带娃特别细心,可我婆婆看完段子后,总说‘男人带娃都这样,你别要求太高’”。一句看似玩笑的段子,却可能变成别人固化认知的“依据”。就像我们不会接受“女人都爱逛街”“女人数学不好”这样的刻板印象,也不该接受“男人都不认路”“男人都不懂共情”的标签——无论是对男性还是女性,标签化的攻击,本质上都是一种伤害。
脱口秀的舞台,应该是一个“安全区”,在这里,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想法的人,都能放下戒备,在笑声里找到共鸣。女脱口秀演员的创作,更不该被“攻击男性”的流量裹挟,而是应该回到“生活本身”——去讲那些男生女生都会遇到的小麻烦,去讲那些跨越性别的共同困境,去讲那些“你有过这样的时刻吗”的共鸣瞬间。比如讲“两个人约会,男生想AA,女生觉得‘他是不是不想追我’,男生觉得‘我是不是太抠了’”,这种对“约会尴尬”的拆解,既不会攻击男性,也不会忽视女性的想法,反而能让男女观众都笑着点头“我也遇到过”。
说到底,我们期待的女脱口秀演员,不是“性别战士”,而是“生活的观察者”。她们的段子里,应该有对生活的温柔解构,有对困境的幽默化解,有对所有人的理解与包容。当有一天,女脱口秀演员的段子里,不再有“所有男人怎样”,而是“我和那个男生,遇到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那时的脱口秀,才真正回到了它最本真的样子——不是为了攻击谁,而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能在笑声里,感受到生活的温度。
毕竟,喜剧的终极意义,从来不是“打败谁”,而是“理解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