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悍匪”翟佳宁:拿下总冠军后,“我依然是我”
更新时间:2025-09-17 23:15 浏览量:1
《喜剧之王单口季》第二季的总决赛上出现了极为戏剧性的一幕——
最后一轮竞演还在“呼吁”观众把投票器都灭了的翟佳宁,最终以373票的总成绩夺得了年度总冠军。
对这样的结果,翟佳宁从没预料过,甚至连获奖感言都没有准备。
“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我完全没有预设过会拿总冠军。”接受南方+专访时,翟佳宁说。
直到缓过劲儿来,翟佳宁内心也并未迸发出“迟来的狂喜”。正如他在这个舞台上带来的最后一个段子中说的——“冠军有什么意思,冠军一年能出来俩”。
尽管综艺节目往往需要通过竞赛模式来吸引观众,但喜剧节目的核心真的只是“分个高低”吗?比赛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自脱口秀比赛类综艺兴起至今已有近10年的时间,阅赛无数的观众,以及置身其中的演员们,心里或多或少都出现了这样的疑问。
翟佳宁却始终认为,单口喜剧的初衷就是给观众带来欢乐,笑话不必有立场,也无需过分追求深度。
“这就是一个综艺而已,谁得什么名次,不代表谁就一定会怎么样。那些大热选手,他们依然是大热选手,我依然是我。”
“喜剧不是用来比的”
连续两年登上《喜剧之王单口季》舞台的翟佳宁,是节目中极具个性的一位选手。今年总决赛上的他用段子平等地“冒犯”了所有人,从节目规则、气氛组组长到现场观众,最后还玩起了“行为艺术”。
“所有有投票器的朋友们,咱把票全给我灭了。(脱口秀)比赛10年了,我没见过0票长什么样。”
那一刻现场氛围达到顶点,观众给予了最热情的回应和欢呼。
“带观众一起玩嘛,这相当于一个大型的即兴互动,想成就这一个时刻。”翟佳宁在节目后采中坦言,这个互动的其中一层寓意在于“喜剧不是用来比的”,“不管你多少票,哪怕是0,你也可以非常好笑”。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喜剧不是用来比的”,为什么又要来上节目?因为来了总是要比的,有投票就有竞争。
今年是翟佳宁说脱口秀的第五年,前三年他都在线下演出,直到2024年,《喜剧之王单口季》成了他第一次线上的亮相。
一开始决定上节目的时候,翟佳宁没有任何犹豫。“那有什么好犹豫的?”在他看来,节目上的竞争虽然会带来压力,但也一定会促使人进步,“如果没有竞争,人人都躺平摆烂的话,也就没意思了”。
但这种竞争并不是为了比出谁的文本和表演更好,不像竞技体育,脱口秀本来就没有严格的规则,“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根本无法分出高低。
图源:standby
至于上节目带来的裨益与困扰,翟佳宁如今也看得相当通透:“在线上有曝光之后,你回到线下那个小剧场里,观众会对你更热情,更全神贯注地听你讲段子,这是上节目带来的好处。当然,线上肯定有它不舒适的地方,我也没少吐槽,但我觉得无论是做自媒体也好,或者是参加综艺也好,你在这个行业里想往上走,想成为一个出色的、优秀的脱口秀演员,你就得曝光率高,毋庸置疑。”
对他而言,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作为一个脱口秀演员,就该干好脱口秀演员的本分——为观众带去快乐。
在脱口秀这种喜剧形式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所熟知、讨论后,大家对演员的个人魅力、文本以及表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人认为应该更多地关注社会议题,有人认为文本应该更有深度,有人认为演员的舞台表现应该有所克制……
以上种种讨论,翟佳宁都在网上看到过,也思考过。
在创作中,每一次的段子都要认真打磨,但并不是为了在其中加入什么引人深思的表达。“我这人除了笑话之外,没有太多想要跟观众表达的,我觉得不需要教人家这啊那的。”
图源:麻花脱口秀
在翟佳宁看来,笑话本身就有深度,因为要写出真正能把人逗乐的笑话,并不容易。尤其是脱口秀的创作,七分钟的文本篇幅往往只有1000多字,如何用这1000多字讲好一件事、一个主题,仅凭个人的幽默本能,是远远不够的。
而上节目时不仅能在短时间内把自己“逼”到一个最佳的创作状态,在其他选手的段子里有时也能得到新的启发。“你听人家的好东西听多了,也会影响你思考的角度:我讲其他事儿的时候,能不能借鉴他这个思维方式,也出一个比较新颖的梗?”
时至今日,翟佳宁对单口喜剧仍然坚持着自己的理解和初心,这在许多人看来都非常难得:
“我还是会把好笑放在第一位,我认为好笑就是问心无愧的。”
而《喜剧之王单口季》第二季的总冠军归属,或许也代表着观众对“真实表达”和“纯粹快乐”的渴望。
图源:麻花脱口秀
“在舞台上做自己”
《喜剧之王单口季》第二季总决赛从录制到播出大概有一个月了,这段时间里,翟佳宁夺冠的消息已经在社交平台上广为流传。起初有些观众不理解,因为相比嘻哈、房主任等大热选手,翟佳宁在总决赛之前的话题度并不算高,还有观众尖锐地说道:“他讲得很好吗?为什么能拿冠军?我不理解。”
然而当总决赛正式播出后,又出现了不同的声音:“翟佳宁确实是总决赛讲得最好的。”“大翟太炸了,他值得一个冠军!”“一点儿不搞虚的,喜剧就该这样!”
这一通舆论反转,也极具喜剧色彩。“一切喜剧都来自真相”,当时翟佳宁背后的屏幕上出现的这句话,在这一刻有了生动的注解。
夺冠这件事或许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但在翟佳宁的喜剧生涯里不过是普通的一页。而翟佳宁在得知夺冠的当下,似乎已经预料到了这样的剧情。妈妈打电话问他是不是赢了,他第一反应是劝妈妈“不要看网上的评论”。
上节目带来的热度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将一个人推向更广阔的舞台,也能让质疑如潮水般袭来。
直白的幽默,“火药味”十足的输出——正如《读库生鲜》主编东东枪在总决赛幕后的评价,翟佳宁像一个“喜剧悍匪”,可以平等地吐槽一切事物和人,“他的粗砺、蛮横是很多人期待的,喜剧该有的酣畅淋漓之气”。
在脱口秀的舞台上,他始终坚持做自己,而这样的自己,必然会面临许多的不认可、不理解。
面对网络上的一些恶评,翟佳宁也曾陷入内耗。“其实我也在意外界的眼光,但这种内耗最终推导出来的结果是我改变不了别人的看法,在意也没有用,我不能挨个去跟人解释。既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也不能违背我本来的想法去刻意取悦他人,那咋办?最后的结果就是,你只能做你自己。”
“硬汉”“猛男”“超雄”……网络上给他贴了很多标签,这些标签最后都被他用在了段子里,成为一种新的解构。
“贴标签就是给你塑造刻板印象,但只要有刻板印象,就能在喜剧里利用上,就能出梗。”
但“自嘲”并不代表“认同”。
互联网时代,记住一个人最快捷的方式就是立人设、贴标签。但因为人设“翻车”的案例近年来比比皆是。
“人们能通过标签快速地记住你,也能快速记住别的标签,快速把你遗忘,然后大家就开始‘卷’起来。人想快速地记住一个人,本身就是一件很病态的事。”翟佳宁说,“快速地记住你,基本就等于误解你。”
陈道明在话剧团里默默演了七年,成龙在拍《蛇形刁手》之前跑了八年的龙套……这些默默耕耘的老艺术家,在翟佳宁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作为脱口秀演员,他也更希望观众可以慢慢地、深入地了解自己,而不是快速记住他的某一个特点。
图源:麻花脱口秀
所以在演出之余,他还会坚持做播客节目。和同为脱口秀演员的好朋友雷哥、思宇一起运营的喜剧播客节目《三个火呛手》,如今订阅人数已超过22万,更新期数达到117期。他们在节目里畅谈脱口秀行业背后的故事,也会唠一唠社会上的热点话题。
播客更像翟佳宁的一片自留地,“一期播客有100分钟,录了100多期,能一直听你播客的观众,都是慢慢了解你的。好处就是,他很难忘了你,他可能平时不会刻意关注你,但如果有一天你消失了,等你回来,他还能知道这人是讲脱口秀的,这是最好的感觉”。
“负能量对脱口秀演员而言就是正能量”
创作,是脱口秀演员的立身之本。南方+记者此前采访过的多位脱口秀演员,都曾透露过自己的灵感来源和创作方法,其中,“观察生活”是很多人认为的创作关键。
翟佳宁觉得自己从小就比较有幽默天赋,能给周围人带来欢乐。而对生活中很多现象的不理解,甚至是负面评价带来的情绪波动,都会成为他的创作灵感。
图源:三脚猪喜剧
“负能量对脱口秀演员而言就是正能量。你不高兴,把它写出来了,好笑了,不就变成正能量了吗?很多时候,创作都是从不理解开始的。”
但翟佳宁也不会坐在家里等着“天降灵感”,他很愿意主动走出去,无论是上海人民公园的相亲角,还是人均消费1000元的全素餐厅,哪里有新鲜事,就都值得去看看。
“写段子还是要处于一个观察、放松的状态,要是每天只想着创作这件事,你会发现啥也写不出来。但其实也不是每件新鲜事都能转化成段子。”
信心满满带着新段子去演出,结果观众反响平平,这种事也时有发生。“所以才需要开放麦啊,还是得多听,多写,多练。”
图源:翟佳宁个人微博
翟佳宁觉得自己如今已经能够“自洽”,因为从播客到线下演出,再到参加线上节目,连续两年闯入《喜剧之王单口季》总决赛,自己的搞笑能力已经无数次得到认证。
“内耗这东西在我眼里一直都是‘矫情’,就是因为你把自己太当回事了。很多人不允许自己不开心,但这才是人的常态。其实大部分时间里,人的情绪就是不开心。”
翟佳宁坦言,自己在生活中也很少感受到非常快乐的情绪。“上次有快乐的情绪,可能还是2022年中国女足亚洲杯夺冠,我比较关注这种事,因为那是必须得用真本事才能获得的一些东西,是真东西。”
而正因为人会不开心,“快乐”二字才显得更加可贵。
图源:三脚猪喜剧
翟佳宁深以为,在脱口秀剧场里只有观众和演员,“咱们就是服务于观众”。脱口秀演员的本职工作就是给观众带去快乐,而不是价值输出,“一个段子说出大天来,也就是个笑话,世界上不会有任何一件客观发生的事,也不会有任何一个所谓的社会现象,能因为一个喜剧做出任何一丁点的改变。”
而演员也一定要和观众保持距离。除了在舞台上,翟佳宁不会和观众有过多的交流,他认为保持边界感十分重要,演员要做好本职工作,不能利用观众的喜爱来试图增加黏性。“你是在舞台上表演的人,人家看你都是带滤镜的,那你不得保持距离?”
认真生活,认真创作,认真演出——翟佳宁对未来的脱口秀演员生涯没有什么特别的期待,“希望自己能一步一个脚印往上走就行了”。
至于往上走到哪?他也没想过。
“想了之后只会给自己徒增烦恼和痛苦。如果我说40岁之前必须达到周星驰那样的成就,那可累了。保证每年都能有稳定的输出,只要一直能创造出新的笑话,观众还能听,还能笑,还能鼓掌,那就够了。”
图源:standby
采写:南方+记者 张思毅
图片:受访者供图,部分图片来源于《喜剧之王单口季》节目内容
【作者】 张思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