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喜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文化传承者”“社会黏合剂”“心灵疗愈师” “应用戏剧”让戏剧发挥更大社会价值

更新时间:2025-09-17 04:10  浏览量:1

作者:罗 宇,系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

“应用戏剧”,作为“发生在剧场外的戏剧”,其演出场域已突破传统舞台与剧场的边界,延伸至现实生活的各个角落——从喧嚣的社区中心、书声琅琅的学校课堂,到静谧的医院病房、承载文化记忆的博物馆等,都有“应用戏剧”的身影。

本质上,“应用戏剧”不单纯追求审美质感或商业价值,而是一类重视创作过程本身,旨在实现特定教育、心理或社会目标的戏剧活动的统称。“应用”二字精准凸显了戏剧的工具性价值。其涵盖类型丰富,包括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课本剧”、调动观众参与社会话题讨论的“论坛戏剧”、用于心理疏导与康复的“心理剧”,以及扎根社区的“社区戏剧”等。

它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与再现、即时即兴互动等戏剧手段与技巧,围绕参与者的生活、工作或心理相关素材确定主题,有针对性地设计表演方法,引导参与者观察现象、唤醒意识、采取行动,并通过结果导向的演练解决问题。这种以过程为核心的模式,能让参与者深度融入戏剧活动,在促进人格成长与有效学习的过程中,达成“应用”的最终目的。

尽管“应用戏剧”最早并不诞生于中国,但中国丰富的社会生态,赋予了它在人文场域中多样的叙事维度——无论是宏大主题还是微观视角,都充分彰显了戏剧作为“文化传承者”“社会黏合剂”与“心灵疗愈师”的多重价值。它不仅拓展了戏剧的边界、丰富了戏剧的表达方式,更深化了人们对戏剧本质、观念、内涵与意义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凭借其灵活的弹性与深沉的思想,在个体成长、群体互动及社会发展等多个领域,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北京中学生在戏剧课程中演绎话剧《呐喊》。新华社发

“课本剧”让学习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探索”

作为“应用戏剧”的一种,“课本剧”寓教于“戏”,润物无声,如今已广泛应用于学校校本课、课后服务,以及博物馆、美术馆、青少年宫等公共场所的教育项目中。它借助戏剧创作的表达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培育良好的人格与价值观,提升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还能推动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共情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在性教育、反霸凌、职业规划等特定议题中,“课本剧”的作用更为突出——学生通过虚构情境体验不同角色与行为,身临其境地理解抽象概念与复杂境遇,强化感知体验的同时,获得探索现实问题的能动性。在解决角色困境的过程中,学生还会自觉思考道德标准、社会规范与社会责任,而戏剧本身的游戏感与参与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升理解深度与情感投入。

目前,“课本剧”已被系统且广泛地引入儿童早期教育及中小学课程,让学生以主动探索的姿态,在知识意义、思想内涵与精神价值方面获得更多提升。

在历史博物馆,针对青少年的“文物活化”教育戏剧项目颇具特色——学生围绕馆藏文物即兴创作文物“背后的故事”,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与审美。在红色教育基地,通过表演再现革命事件,让学生“成为”历史亲历者,避免了单纯说教的生硬感。

德育课借助论坛剧场,引导学生在表演中思考校园霸凌、性别歧视等问题,通过戏剧情境化探讨建立道德标准、培养批判性思维;语文课上,学生“化身”《红楼梦》中人物,沉浸式体验角色的心理矛盾;英语课上,教师会引导学生通过戏剧扮演,深入探索《小王子》中孤独、友谊与责任的主题。

亲子剧场则让孩子与父母共同创作、演出,在合作与“换位”演绎中,客观反思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实现双向理解。

绍兴小学生用“课本剧”的方式将课本中的经典故事搬上舞台。资料照片

“社区戏剧”让文化传承更持久深入

在社区场域中,“应用戏剧”已成为一种可广泛参与、能积极体验且有效传承的活动形式,充分发挥着“社会黏合剂”的作用。无论是街道、居委会、社区活动站,还是社区中心、小区广场,都能看到“社区戏剧”的实践身影——通过共同创作与表演,邻里间的情谊得以增进,在寻找共识的基础上,理性沟通与相互理解得到促进,最终修复或建立起社区成员间的信任纽带。

“社区戏剧”的创作主题紧密贴合居民生活:戏剧工作者会带领居民,围绕社区历史、邻里故事及社区公共议题(如垃圾分类、宠物管理、老旧小区改造、物业纠纷、停车难等)创作戏剧小品,作品风格多样,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深情感人。无论最终表演效果如何,共同创作的经历本身,都足以强化居民的团体意识,提升社区凝聚力。

“社区戏剧”的价值还体现在文化传承上。带领社区老人挖掘地方记忆与本土故事,转化为直观可视化、充满真情实感的戏剧故事,既能开发、保存社区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又能实现在地文化的有效传承。

在历史悠久的老街区,居民们搜集整理生活碎片,在“记录老街区”的主题下协同创作,用戏剧表达被遗忘的文化传统与地域知识,不仅记录了城市变迁的微观历史,更给居民带来了有力的心理慰藉。在少数民族地区,年轻人参与本民族民间传说、传统文化的戏剧创作与表演。他们把在地经验、情感与自身的日常生活融入其中,搭建起历史、当下与未来的对话桥梁,让文化传承跳出“形而上”的认知,以切身记忆的形式实现更持久、深刻的传递。

此外,聚焦环境议题的“生态戏剧”也颇具意义。在河流边、森林或城市生态公园中,艺术家与环保组织、社区居民合作创作专题表演或参与式活动,参与者以戏剧方式与环境互动,表达对生态的关切,唤醒公众环保意识,甚至直接推动环保讨论与行动。

首届“南锣有戏”社区戏剧小品展演活动中,社区居民以自己编创的戏剧演绎邻里故事。资料照片

“心理戏剧”积极参与公益疗愈

在心理服务领域,“应用戏剧”堪称“心灵疗愈师”,其发挥的作用细腻而深刻,“心理戏剧”便是典型代表。

在专业咨询师的引领下,受困于个体问题的人以戏剧中“身心行动”的方式实现自我疗愈:戏剧的象征、隐喻性投射创造出“安全距离”,让参与者能将内心冲突外化为舞台表演,以角色名义释放感情与压力。这种方式能在避免二次伤害的前提下,帮助参与者为负面情绪找到“出口”。创作与表演过程本身也能提升参与者的成就感、获得感与自信心。

而在戏剧情境中,参与者通过扮演“他人”或观察自身表现,能获得对自身行为模式、情感与内在冲突的自我觉察,重塑个人故事与未来方向,重获生活掌控感,最终实现创伤修复。

如今,“应用戏剧”在心理服务领域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在青年文化空间或校园社团,论坛剧场、读剧会成为当代青年探讨身边话题的载体,参与者既是观众也是讨论者,戏剧成为引发思想碰撞与深度对话的媒介;面向普通成年人的戏剧疗愈活动,围绕职场压力、亲密关系等议题,让参与者通过即兴戏剧、戏剧游戏等进行表达,看见自己、理解他人,梳理混乱情绪、尝试做出改变。

这些经过验证的有效方式,也被公益机构运用到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疗愈关怀中。在灾后心理援助中,专业戏剧治疗师会进入灾区,通过肢体表达、象征性游戏、故事创作与角色扮演,帮助受灾人群安全表达恐惧、悲伤、愤怒等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重建安全感,促进灾后心理康复。

针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戏剧活动,则依靠戏剧规则与丰富安全的感官刺激,帮助儿童练习眼神接触、理解表情、模仿动作、学习社交、表达需求,在安全有趣的环境中调节情绪、建立正常的社交沟通。

可以说,“应用戏剧”是个体心理的“动态验证场”。人作为独一无二的“创作主体”,在“应用戏剧”的角色扮演、情境模拟、交流判断等具身认知过程中,会主动、有意识地调动情绪、记忆与身体反应,激活幸福、愉悦、希望、自豪等正向情感,拓展情绪边界,构建心理健康成长。

展望未来,“应用戏剧”在中国的发展仍需持续探索本土化创新之路:一方面,立足本民族的哲学思想、美学传统、文化习俗等,构建契合中华文化与社会生活实际的整体性理论体系与工作方法,聚焦中国式家庭结构、社区和谐、老年人关怀、青少年心理健康、文化传承、特定人群服务、身心健康促进等议题;另一方面,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高校系统规范培育“戏剧+教育/心理/社工”专业人才,同时建立科学规范的监督与认证机制。

此外,还需丰富“应用戏剧”的理论架构与实践工具,推动其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公共管理等学科开展交叉研究。让“应用戏剧”真正从“实验性实践”迈向常态化发展,从小众艺术转变为服务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助力社会和谐进步的大众文化。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7日 16版)

场馆介绍
北京喜剧院隶属东方(北京)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有限公司,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二环东四十条桥西南角,地处朝阳门商务中心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四通八达,距地铁东四十条站仅200米,距地铁朝阳门站仅300米。北京喜...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朝阳门北大街11号
乘地铁:地铁2号线东四十条站下车,D(西南)口出站,南行100米即到。乘公交路线:特2、特
北京喜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