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两档节目收官,脱口秀该如何“秀”出价值感?
更新时间:2025-09-15 19:39 浏览量:1
用戏谑的语言包装观点,让观众在笑声中沉思,好的脱口秀就有了高的公共价值,拓展用喜剧语言介入公共话题的边界,打开社会关注公共议题的空间
随着两档线上脱口秀节目相继收官,“脱口秀的夏天”已落下帷幕,但讨论仍在延续。何广智凭鲜活表达摘得《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第二季》桂冠,翟佳宁以犀利视角在《喜剧之王单口季第二季》中登顶,让人们看到了脱口秀舞台上普通人讲述普通人故事的感染力。
被戏称为“穷门”赛道掌门人的何广智,向来善于将目光投向生活的细微褶皱——地铁座位的边界感、剪头发时的社恐瞬间……他习惯把自己生活中与“穷”相关的细碎经历,变成那些带着自嘲的段子,让不少观众在会心一笑中照见自己。
被视作“怒”字辈代表的翟佳宁,则是以“怒”为引,把对生活中那些不合理现象——小到公共场合的不文明行为、大到职场中的隐性规则的观察,融入表演。
二人的表演之所以能打动观众、斩获冠军,很大程度上是从亲身经历出发,以个人遭际带出共性问题。他们半带调侃半带吐槽的表达,在充当大众嘴替的同时导引了情绪排解,让观众在笑声中找到慰藉,让有过相似感受的人在共鸣中舒缓心情。这类情绪疏导,本就是脱口秀承载的重要价值。
事实上,当越来越多像何广智、翟佳宁这样的草根型脱口秀演员站在舞台上,脱口秀还会呈现出更多从娱乐形式变为公共表达路径的可能。
相较而言,脱口秀领域不认精英出身光环,反而大量涌动着普通人出身的表演者。你讲职场法则,我讲代际鸿沟,他说情感矛盾,这些原本在宏大议题下难有通道传达的个体经历经验,也能在特定表达情境中找到敞亮发声之所,重塑“公共生活”的内涵疆域。
何广智的“穷门”叙事,让很多城市年轻漂族原本零散的个体感受,得到了更多关注;翟佳宁的“怒”式表达,也让更多人留意到生活中那些易被忽视的“不合理”。其实,表达的影响不只取决于表达的内容,也取决于表达的方式——如何让那些公共生活中值得关注的事件和现象,以被人乐于接受的方式关注到,十分考验表达的策略。
脱口秀的特别之处,就在它有了幽默这层“软猬甲”,既为脱口秀提供了话语保护层,又为其提供了尖锐锋芒。因为举重若轻的表达可以用幽默来软化尖锐之处,用喜剧效果为其部分“脱敏”,继而提升公众接纳批评与建议的积极性。
脱口秀演员黑灯用残障人士视角调侃残障群体需求被忽视的一些现状,张慧讲述因劝阻同事楼道抽烟沦为人形“烟雾报警器”的遭遇,嘻哈分析空姐不得不穿高跟鞋的安全隐患,侯智元呈现一个“外包牛马”的心路历程……听其言都很好笑,但不少人笑完之后又会有所思考。
用戏谑的语言包装观点,让观众在笑声中沉思,好的脱口秀就有了高的公共价值,拓展用喜剧语言介入公共话题的边界,打开社会关注公共议题的空间。
那些夸张或戏谑的表演,是将既有社会问题转化为可感知的喜剧语言的途径。让一些沉重话题经由段子化表达进入公众视线,继而激发社会对结构性问题的思考,才是其价值外延。
对脱口秀行业来说,也只有跳脱“长于笑且止于笑”的层面,带来有益的情绪疏导与观念引导,脱口秀才能“秀”出价值感来。
对公众而言,脱口秀谈及的许多议题,无论是老弱病残孕的处境,还是上班族的困境,都跟我们的生活境遇连在一起。透过脱口秀“寓庄于谐”的形式,看到普通人道出的普通人痛点,撬动更具针对性的讨论改进,也才是对注意力资源的不浪费不挥霍。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佘宗明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