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雄”翟佳宁喜单夺冠,喜剧的力量不只是冒犯
更新时间:2025-09-15 11:49 浏览量:1
喜剧之王单口季,贴着“超雄”标签的翟佳宁拿了冠军。决赛爆冷,全靠“冒犯”,把赛制、评委、观众、同行,挨个批了一通。弹幕区爆了,各种点赞:“real”“最佳‘嘴替’”“终于有人敢说真话”……
作为一门喜剧艺术,“说真话、当嘴替”就够了吗?这些冒犯确实挺解气,可是,吐槽“评委不专业”,明年嘉宾选拔机制能改吗?调侃“中插广告太多”,资本下回能为内容让路吗?“只破不立”的real,更像是情绪宣泄。
翟佳宁夺冠,是观众对“真实表达”的渴望,也是行业对“安全冒犯”的妥协。但如果冒犯浅尝辄止,真正的问题,可能会被笑声掩盖。
吐槽,能不能更“深”一点?既做情绪价值的“传声筒”,也当拆解问题的“解剖刀”。大家平时发牢骚,往往带着对现实的不满。真正打动人的“冒犯”,懂得在“吐槽”与“解决”之间搭一座桥,让人笑完之后,有勇气、有方法去改变不合理的现状。娱乐之外,留下有价值的“余味”。
冒犯,能不能更“广”一点?从引发个人共鸣,延展到对公共议题的关注。侯宝林代表作《关公战秦琼》,用荒唐故事批判“官僚主义”,借古讽今,开启对社会问题的讨论。假如只停留在批评赛制、评委等表层,冒犯的范围,恐怕有点窄。
真实,能不能更“锐”一点?“讲真话”本应是脱口秀的底线,却不知何时成了上限。冒犯,不是煽动情绪、一骂了之,而是要直戳痛处、推动改变。调侃评委,评委不会被问责;吐槽赛制,节目组也不会改规则。不引发实质改变的“冒犯”,有点隔靴搔痒。
我们更需要的,是从普通人的痛点里找议题,让冒犯不只是痛快吐槽,还是能扎进生活肌理的共鸣。毕竟,让人笑的,是段子;让人笑过以后“还想做点什么”,才是喜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