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佳宁:脱口秀的社会责任就是逗观众笑
更新时间:2025-09-15 00:15 浏览量:1
2025年喜剧的夏天,随着《喜剧之王单口季》第二季的结束正式说再见了。说了五年脱口秀、敢于冒犯的脱口秀演员翟佳宁吐槽着竞技脱口秀,冒犯着观众、评委甚至周星驰,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以7票的优势,战胜了新晋脱口秀红人嘻哈,成为年度总冠军。
编剧东东枪对翟佳宁有一番精准评论:“翟佳宁的表演像一门喜剧的大炮,把很多文质彬彬的东西全给轰碎了,他的粗粝、蛮横是很多人期待喜剧该有的酣畅淋漓之气。”
舞台上,翟佳宁是一个能够精准戳中社会痛点,并把“内耗”“焦虑”讲出花来的逗笑机器。生活中他也很少内耗:“人嘛,不开心才是常态,快乐那才是稀罕物。”
2025年9月13日,在脱口秀行业出道五年的翟佳宁夺得《喜剧之王单口季》第二季总冠军。图为他在线下演出中。standby供图
一个将“不顺眼”作为创作驱动力的观察者,如何成为了一个用幽默制造快乐的喜剧演员?他个人的成长弧线,恰是中国脱口秀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理性沉淀的一个缩影。他所坚持的喜剧理念——“简单真相”,也并非简单的抖机灵,而是一种在繁杂世界中,对荒诞与共鸣的挖掘。
从某种意义上讲,翟佳宁的崛起,并非孤例,而是在中国脱口秀行业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必然。根据行业研究报告,2014年中国脱口秀行业全职从业者仅不到50人,但到2020年至2021年间,脱口秀演出票房已高达1.2亿元,观众人次超过350万。如此迅猛的市场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一批线上综艺的助推,这些节目让脱口秀迅速成为一种国民级的新喜剧形式。
正如翟佳宁所言,自己是被“环境推到了这一步”。他个人的故事,恰好是这个行业在“野蛮生长”阶段,人才通过线下开放麦的土壤孵化,继而走向线上,最终反哺线下商业演出的典型价值链循环。
传统的脱口秀常被定义为“冒犯的艺术”,其核心在于对外部世界的讽刺和批判。但翟佳宁明确表示,自己的定位是“草根逗笑机器”,他不会去“批判”什么,觉得也轮不到喜剧演员“说教”。然而,他最受欢迎的段子之一恰恰是关于“内耗”这一深刻问题。这背后是一种有趣的范式转移:当外部环境的议论空间变得更为审慎时,脱口秀的幽默开始转向内部,通过对集体性心理困境的自嘲与共情,来释放观众的压力。他的喜剧价值不在于“指出问题”,而在于“承认问题并与你同在”,这或许是一种更具当下性的“软性”社会评论。
可以说,翟佳宁的幽默,像一面镜子,照见了许多普通人“不开心是常态”的内心世界。他多次提及自己坚持的喜剧理念“简单真相”,对于生活本身来说,简单真相或许就是:生活永远在继续,而笑声永远有新的可能。
以下为翟佳宁自述:
简单真相
总决赛拿冠军那天,我自己都蒙圈了。为啥?没期待啊!但是你要问我,有没有达到最优秀的实力,我认为我有实力。
我一直说我坚持的喜剧理念就是“简单真相”——这玩意儿高级着呢。啥叫简单真相?就是大家都看见过,但没往深了想的事儿。比如说厕所为啥男左女右?你要是能讲清楚这里头的门道,一句话就能值一百分。现在好多段子都靠喜剧技巧堆砌,什么文字游戏、谐音梗,那都是构建出来的。简单真相可不用构建,你挖出来就能戳中笑点。我上节目很多段子都在遵循简单真相,像不内耗那个段子,我调侃刘仁铖朋友圈像“水滴筹”,还有相亲角大妈瞅你一眼就能定义你“外地人”,这都算简单真相。
我平时看啥都带点“不顺眼”的劲儿,早习惯了。杨天真老师在节目里评价我的创作得“愤怒”,我倒觉得谁能一直生气啊?那不得气出病来?这哪是先天能力,都是后天一点点磨出来的。你瞧瞧现在这世界变得多快?二十年前教的那套,放现在根本不顶用。新鲜事儿天天冲撞着青春期时你的三观,你能没点想法?
入行那点事儿
要说入行经历,那得追溯到2020年。当时来杭州出差碰着初中同学,他说“咱能讲脱口秀”,年底就给我发微信说找到杭州的场子了。我心说这形式我肯定行啊,那股子盲目自信上来,直接就上了。
新人哪有不紧张的?上台前五分钟我还手心冒汗呢。冷场?那肯定遭遇过啊!咋办?挺着,改!第一次上台讲开放麦,我低着头不敢看观众,晃着身子硬撑。但第二周讲奶茶段子,观众居然鼓掌了!后来讲李清照,现场反应都很好。其他演员告诉我,鼓掌挺难,能给观众讲得鼓掌,证明这段子肯定能留下。
写段子这事儿,没拜师也没学技巧,全凭感觉。有人问,“你上台前准备多久?”我哪儿准备啊?头天写稿子第二天就上台,边讲边改。那些想着“写完美了再讲”的人,永远改不出好段子。
现在想想,从兼职做脱口秀,到全职,没有什么高大上的理由,也没有什么咬牙坚持,我就是一开始正常上班,正常打工人,但脱口秀是我第二热爱的事。伴随讲脱口秀的机会越来越多,很多外地俱乐部就给你机会,邀请你去演出,你就去演,甚至还有给你排专场的。排专场就得从星期五开始排,因为一般演出都是周五晚上。当全国各地都要给你排专场的时候,就相当于每周五你都得请假才能去。你能1个月跟公司请4次假吗?不可能,哪个单位也不允许你这么干。我一合计,我靠讲脱口秀能养活自己,我也爱干这事儿,自然而然就选择了全职,等于还是环境把我推到了这一步。
要是5年前有人跟我说能成头部演员,我指定不信。当时在杭州工作不顺,偶然发现下班能跑到远的地方讲笑话,讲完特别开心。年轻嘛,就想着赌一把——大不了二十七八岁失败,人生还能崩盘?就这么着,2022年国庆,我开始全职做脱口秀,每年都有进步。最忙的时候国庆七天换三个城市,半个月跑四五个地方,累得跟狗似的,但乐在其中。
五年脱口秀,它肯定是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不再是之前那种早八晚五、早九晚六的状态了。其次是,它客观地来讲,肯定打开了我的视野,去不同城市,会认识不同的人,它相比于你在一个固定的工作环境里,眼界会非常开阔,自然而然就多思考了。
翟佳宁为线下演出的海报签名。三脚猪喜剧供图
“我就是这么被生活推着走”
要问我典型的一天是啥样?那可真是“没有典型”四个字就能概括的。比如现在我在杭州,要是没工作安排,我可能早起去锻炼,把一天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可要是换个城市一待就是三五天,那完全得跟着主办方的节奏走。它压根儿就不规律。刚锻炼出点健康作息的苗头,一个工作安排就能给掐了——我就是这么被生活推着走。
我在半决赛那期吐槽了内耗、焦虑,引起很多人共鸣。我觉得是这样,现在好多人把不开心当成了不得的大事,我可不这么看。人嘛,不开心才是常态,快乐那才是稀罕物。你忍着忍着,习惯了就成自然了。
要说内耗这事儿,它真没想象中那么邪乎。跟上班那些破事儿、高考失利、长辈离世比起来,内耗压根儿不算啥,你不也走过来了?就拿脱口秀比赛来说吧,我不是那种非得争第一的主儿。我一直没想着“我要赢”,倒觉得“别输得太惨”就行。这俩心态可不一样——一个是憋着证明自己比别人强,一个是我希望大家都好。脱口秀本来就是百花齐放的艺术,哪能听一个人从头讲到尾?所以我这人目标特别明确:每年进决赛就行,当最头部的那一撮人里的一员就成。观众能记住“翟佳宁是个有特点的优秀单口喜剧演员”,这就够了。你说非要比谁更优秀?风格都不一样,拿来比什么?
观点型选手
剧场观众和线上观众预期不一样。剧场里观众奔着听笑话来,纯粹得很;线上节目得考虑传播价值,录播客更得靠个人魅力。线下演出你能铺垫三十秒,观众有耐心;线上比赛三十秒没笑点,观众就觉得你技术不行。所以线上段子得“梗密”,得让观众一直笑。
半决赛那个关于焦虑的段子,就是先定“不内耗”的主题,再想怎么让观众信服。比如大家半决赛都焦虑,我就说羡慕黑灯、小佳,再拿刘仁铖举例子,把他焦虑的事儿翻来覆去说,这两分钟算内部梗,把局面打开,观众笑了,剩下就好办了。因为我也老收到很多人私信给我说他们生活的一些琐事,我也放进去,再展开描写,由一个人辐射到整个面。最后得给解决方案——玩快手,不内耗。整个逻辑链得通顺,像拼图似的慢慢拼起来。我练了得有十到二十遍,就为了不看提词器。创作嘛,十天之内得写完改完,就跟挤牙膏似的,但挤着挤着就成篇了。
有人说我是“观点型选手”,咋不讲自己经历?我压根儿没意识到!我没啥特别的经历,只会说“这事儿不合理,那事儿不合理”。每个演员路数不同,没刻意选这条道。
至于真实感和喜剧效果的平衡,我琢磨着笑话肯定得有假成分。卓别林演砸玻璃的段子,那玻璃肯定是假的,但基于真实生活加工出来的笑点才动人。我从来不批判什么——要是观众听出批判味儿,那也是因为批判的部分好笑。我可没说“时代缺点啥,咱们该怎么做”,那轮不到喜剧演员说教。大家都有三观,我凭什么教别人?
现在AI火得不行,我也试过用它辅助创作。结果呢?一般般。AI做比喻挺厉害,能给你一堆启发,但80分以上的创作还得靠人。它那都是函数推导,没人类的灵气。余华写的东西它模仿不来,打动人的创新还得靠人。不过门槛确实高了,但我觉得只要认真搞笑,坚守喜剧理念,线下观众买账,机会总会来的。
翟佳宁在线下演出中。三脚猪喜剧供图
“哥们,坚持住,你没选错”
脱口秀的社会责任?不就是逗笑观众吗?我决赛段子就说了,咱们就是草根逗笑机器,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要我说核心竞争力就是天赋加努力。你观察生活,坚持写,坚持讲,早晚熬出头。现在我还演话剧呢,刚演一周,为的就是提升表演能力。
要是给2022年全职的自己发消息,我准说:“哥们,坚持住,你没选错!”对想入行的朋友,我就一句话:你幽默,能逗笑观众,就来试试。失败了也别气馁,台上说话就算没人笑,对你自己也是种情绪抒发。最重要的是,你是单口喜剧演员,得为了逗笑而说话——这是我真心盼着的。
名气大了,关注多了,我确实担心会不会变得圆滑。我希望自己能坚持,也适当妥协,最后自洽。我不能变成说句话都得别人点头的主儿——那不成提线木偶了?所以啊,甭管未来咋样,我就图个真实,图个乐呵。你们听了笑,我活着踏实,这就够了。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一兰
责编 刘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