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金钱意识形态与社会控制
更新时间:2025-09-05 17:21 浏览量:1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最具代表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代表作《人间喜剧》(作品集)。
《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的作品集,共计90多部作品,书写了2000多个人物,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社会史诗。他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刻画了从巴黎的豪华客厅到外省的偏僻小镇,从高级银行的密室到破旧肮脏的公寓,社会各个阶层如何在金钱的驱动下生活、挣扎、堕落。这些人物——落魄的贵族、贪婪的资本家、吝啬的高利贷者、精于算计的市民、冷酷无情的政客——无一不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缩影。他们共同构成了一幅欲望纵横、利欲熏心的社会图景。
十九世纪的法国正处于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而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贵族阶级日渐没落,资产阶级迅速崛起。在这个社会结构重塑、价值观念剧变的背景下,金钱逐渐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巴尔扎克,这位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巨匠,以他恢弘的《人间喜剧》为镜子,冷峻而深刻地映照出这个被赤裸裸的金钱欲望所统治的社会。
在这场全民追逐金钱的狂欢中,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上流社会的贵族、资本家、政客和野心家们,表面上维持着优雅与体面,背后却是不择手段地敛财与穷奢极欲。对于他们来说,金钱是维持地位和享受的工具,更是权力的象征。
中产阶层——包括经纪人、商人、公证人、法官等——则表现出另一种焦虑。他们渴望通过财富积累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甚至挤进上流社会。于是,他们拼命赚钱,处处钻营,攀附权贵,唯利是图。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算计和紧张,每一天都在为“更多”而奔波。
至于社会底层的工人、市民和小资产者,他们或许没有那么多野心,但却无法摆脱金钱的压力。他们劳累过度,神经永远紧绷,担心失去已有的微薄利益,梦想着能过上稍微宽裕一点的生活。对他们而言,金钱意味着生存,意味着不被社会抛弃的唯一保障。
如果金钱仅仅是一种流通工具,它或许不会带来如此深重的灾难。然而在巴尔扎克笔下,金钱成了一种异化的力量,扭曲了人性,腐蚀了人与人之间最天然的情感纽带。亲情、爱情、友情——这些人类最珍贵的情感——在金钱面前变得不堪一击。
《高利贷者》中的高布塞克是守财奴的典型。他不仅以高利贷榨取他人,甚至对财富的占有欲已发展为一种病态。他的屋子里堆满了各种物品,从金银古董到腐烂食物,无所不包。他活着是为了积累,死亡时也不愿放弃任何东西。高布塞克代表的是一种对物质极度贪婪却完全丧失生活意义的生存方式——金钱成了目的本身,而人反而成了金钱的奴隶。
《纽沁根银行》则揭露了金融资本家的虚伪与欺诈。银行家纽沁根利用人们的信任,发行毫无价值的证券,骗取百姓的现金,转而购买可靠公债。在他的道德观中,没有诚信、没有良心,只有利益。成功骗到钱,就是“有信用”;捞取财富,就是“有道德”。这种颠倒黑白的逻辑,正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许多暴发户的真实写照。
更令人心寒的是在家庭内部发生的悲剧。《夏倍上校》中的法洛夫人为了吞并前夫的财产,不仅拒绝相认,还设计欺骗,最终将夏倍上校逼至乞丐收容所。《高老头》中的两个女儿,在榨干父亲最后一分钱后,竟在他垂死之时置之不理,盛装出席舞会。而《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则以感情为诱饵,欺骗女儿放弃继承权。在这些故事中,夫妻、父女、情人之间应有的情感荡然无存,只剩下冷冰冰的金钱关系。
金钱意识形态与社会控制
巴尔扎克所描绘的,不仅是个别人的道德堕落,更是一种弥漫于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拜金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成为主流价值观。人们追求名利,崇尚消费,金钱成了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甚至值不值得尊重的唯一标准。
在这种意识形态的笼罩下,每个人既主动又被动地加入了这场追逐游戏。他们野心勃勃,渴望成功,愿意冒险,甚至不择手段。然而可悲的是,他们并不是自由的主人,而是被卷入时代洪流中的一粒沙子。国家机器无情运转,社会控制系统强大而精细,个人在其中既欲望膨胀,又感到无力动弹。
巴尔扎克以冷静甚至残酷的笔触,揭示了金钱如何一步步蚕食人性、瓦解社会伦理的过程。他并非简单地谴责某个人物,而是批判整个社会制度和文化价值取向。在他的世界中,没有人是绝对的胜利者——高布塞克死在堆积如山的杂物中,纽沁根尽管富有却遭人鄙夷,高老头在孤独中离世,欧也妮·葛朗台在得到遗产后却从未得到幸福……这些人的命运共同构成了一部金钱欲望下的悲剧交响曲。
巴尔扎克以其不朽的《人间喜剧》,不仅记录了十九世纪法国的社会风貌,更向世人发出了永恒的警示:当金钱统治一切之时,人性或将走向迷失。而如何找回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或许是每一个时代都需要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