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喜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戏剧,首先要有“戏”

更新时间:2025-08-26 13:46  浏览量:2

近年来,戏剧创作者、运营者深入探索开拓新型演出形态和观演关系,一些刷新感官体验、呼唤观众深度参与的沉浸式戏剧风生水起,受到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欢迎。笔者认为,戏剧创新势在必行,而戏剧的本体特征也应该悉心守护。沉浸式戏剧,首先要有“戏”。

以历史眼光看,演出形态、观演关系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中孕育、形成、发展、迭代。无论古希腊依山而建的剧场,还是中国古代的勾栏瓦舍、茶馆戏园,都与当今常见的传统剧场、镜框式舞台不同。一般认为,镜框式舞台在16世纪才开始采用,由之而来的“第四堵墙”、间离效果等美学思考,迟至20世纪才由戏剧家布莱希特在理论上予以总结确认并获广泛认同。应该说,演出形态、观演关系从来变动不居,但就历史情况来看,不同场域中发生的戏剧实践总体上仍坚守并延续着戏剧的基本特征、基本准则。

如何理解戏剧的基本特征、基本准则,受到文化传统、知识结构、特定社会时代的一般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理论家、学者对“什么是戏剧”发表过多种不同的观点,但似乎哪一种都难以放之四海而皆准。有的观点注重叙事性,强调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而一些故事碎片化、更侧重思想观念表达或形式感营造的作品正对这种看法造成冲击;有的强调观众的在场与观看,其理论背后的哲学背景和试图达到的社会效果值得注意,但这种观点难以将带有戏剧元素的生活行为与真正的戏剧区分开来,容易将复杂深刻的事实问题转化为思维游戏式的话语问题。

综合来看,“遵循假定性,观众现场观看角色表演”作为戏剧的基本特征,大体能够为不同的定义和理论主张所兼容。具体到中国的文化语境,“文以载道”等观念、千百年来的戏剧(戏曲)传统特别强调,戏剧的内容、情境应当依托于一定的经验逻辑、故事框架、人物性格,并有所关怀、有所表达。中国学界、创作者和观众普遍能够接受:戏剧是创作者主体精神、生命体验、生活经验等的表达与投射,凝结着创作者特定的文化与艺术诉求。

新的观演关系、表现方式往往承载着人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世界之关系的新审视、新构建。沉浸式戏剧邀请观众进一步“走入”戏剧,通过探索新的观演关系、提供新的观演体验,让“观剧者”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剧中人”。更有沉浸感、更有具身性的戏剧体验,的确能够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思想主题、文化内涵,激发更广泛的思考,从而更有所感、更有所得。这一点,无疑值得肯定。

然而,笔者并不愿意简单乐观地认为新的演出场域和观演关系必定能够带来戏剧的有效创新。目前,部分沉浸式戏剧主要是为了迎合消费需求而创作,致力为观众提供互动感、参与感、沉浸感等体验,新鲜有余、底蕴不足,与其说是精神的、不如说是感官的,与其说是审美的、不如说是消费的,与其说是艺术的、不如说是娱乐的。当戏剧越来越向观众“敞开怀抱”,当社交属性的不断强化使得戏剧越来越像角色扮演游戏,戏剧的文化意味、表达意识就可能被打破,戏剧自身的主体性就可能遭到稀释和冲击。

戏剧当然要创新,沉浸式是创新的路径之一。不过,将自身“创新”成社交活动、互动游戏等他种事物,以己之短、迎人之长,恐有作茧自缚之嫌。不论形式多丰富、体验多新鲜,戏剧首先得是“戏”,更要有“戏”。

场馆介绍
北京喜剧院隶属东方(北京)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有限公司,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二环东四十条桥西南角,地处朝阳门商务中心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四通八达,距地铁东四十条站仅200米,距地铁朝阳门站仅300米。北京喜...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朝阳门北大街11号
乘地铁:地铁2号线东四十条站下车,D(西南)口出站,南行100米即到。乘公交路线:特2、特
北京喜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