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妖们都在商量怎么顺利上岸、拿到编制…
更新时间:2025-08-06 14:12 浏览量:1
更像是打工人职场苦恼的宣泄场。
文 | 沈彬
带着儿子去看上海美影厂的暑期大片——《浪浪山的小妖》。看电影前儿子问我:这是喜剧,还是悲剧?
我说:一般来说算是喜剧, 不过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两年前推出《中国奇谭》系列时,“浪浪山”作为其中首部动画,主打就是“让打工人集体破防”:“浪浪山”成了职场的二次元隐喻,村里最出息的孩子不过是“浪浪山大厂”里的一个零件、一块抹布,孙悟空不再是故事的主角,卷生卷死、满足甲方、讨好领导的小妖们成了无数打工人的心理投射。
虽然,大电影主打的是“纯正国风,合家欢笑”,但我隐隐然觉得这次又是“反童话”故事。到了电影院,果然是“儿童场”;观影期间,孩子笑得很大声,对每一个笑点都有积极反馈。但是,孩子只看得懂小猪妖为了刷锅子把自己磨秃的搞笑,却看不懂边上程序员老爹摸着自己的秃头发出的叹息。
故事从人物设置,到细节刻画,更像是打工人职场苦恼的宣泄场。小猪妖要疯狂卷死同事,用自己的鬃毛刷油垢,蹭秃了毛,累出了内伤。但是,因为毁了大王爷爷的爷爷留在锅子里的刻字,却丢了工作。小蛤蟆在生死关头,还不忘记拾起代表大厂正式工身份的“员工牌”,“生是大厂人,死是大厂魂”……
正好看了上海美影厂做的一则“魔幻联动”的宣发:“浪浪山小猪”带着葫芦水壶,误闯到了经典老IP《葫芦娃》的片场。上海美影厂手握一众经典IP,宣示“不会缺席每一代人的童年”。只是当年的孩子意气风发地觉得,自己的未来就是葫芦娃,还对七个人的各种本领挑挑拣拣,想完成震妖除魔的大事业。而如今这一代孩子,看的却是小妖们商量怎么在“大王洞”顺利上岸、拿到编制。
从这个角度说,《浪浪山的小妖》比三四十年前的经典IP更“现实主义”。甚至,作为浪漫主义符号的孙悟空也在电影中成了模糊的剪影,成了抽象的剧情设定。
我是坚持看完电影演职员字幕表才散场的,真是没想到一部电影的参与人数如此之多,字幕滚到后期已经不是电影的创作人员,而是铺天盖地的宣发、营销团队人员,B站等“大厂”都在演职员里有了自己的方阵。我甚至脑补了“小妖”们为了让“浪浪山”上市而搞出无数个“跟进”“拉通”“对齐”的微信群。电影的创作团队又何尝不是一座“浪浪山”?
客观地说,这部电影不像三四十年前的动画片那样低龄、阳光、粉色,但是不同世代总会面临不同的心理需求:80后孩子想着大闹天宫,而10后熟悉的词是“上岸”“入编”。“浪浪山”算是悲剧吗?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而不是编造虚假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