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底票房5亿!这一次戏比天大的陈佩斯,究竟狠狠打了谁的脸?
更新时间:2025-08-01 02:43 浏览量:1
文|坐看云起时
编辑|坐看云起时
“终于赢了他一回!”
陈佩斯江湖归来主拍电影《戏台》,
结果影片还没有上映就惨遭延期!
然而万万没有想到的却是,
影片豆瓣评分8.1,票房保底5亿,
现如今的陈佩斯又是打了谁的脸?
陈佩斯的父亲是影坛老前辈陈强先生,所以他作为一个“星二代”从小耳濡目染,与此同时老爷子那辈的艺术家,对于“艺德”二字分量极重,演戏对于他们来说更是天大的事。
像什么敷衍了事、糊弄观众?那根本就是想都不能想的耻辱,在这种环境里泡大的陈佩斯,那份近乎固执的认真和对于台下观众的敬畏,早就已经刻进了骨子成为了他的一种本能。
不过他出来闯荡可没扛父亲的名头当招牌,愣是和朱时茂自己一点点蹚出了小品这条路子,《吃面条》、《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等等,哪一部不是殚精竭虑、反复打磨出来的?
所以就单凭着他们俩的这份儿硬功夫,他和朱时茂在春晚舞台上一站就是十一年,年年拿出新作,年年都能让全国观众笑得前仰后合,场场更是直接堪称经典,可是谁能料到正当红透半边天的时候,他却突然就彻底从央视春晚消失了?
后来大家才清楚缘由,不为别的,原来是他和央视版权纠纷打上了法庭,反正最终的结果是陈佩斯胜诉了,央视既赔偿的同时也道歉了,风波之后,流言四起,都说他“得罪央视被封 杀”。
许多年后陈佩斯才在访谈里平静地解释,退出春晚舞台根本不是因为什么私人恩怨,他就是单纯觉得那个创作环境变了,有些东西已经不再那么纯粹,他的性子轴不愿为了露个脸就弯腰妥协,所以他宁可选择离开那个光鲜亮丽的舞台。
这一退,他竟一头扎进了当时还颇为冷清的话剧圈,陈佩斯攒起班子自编自导自演了《托儿》,愣是靠着他独到的喜剧天赋和对表演节奏近乎苛刻的把握,把一个小剧场作品演成了席卷全国的热潮,一路巡演的同时这一演就是十三年不停歇。
在剧场里排戏陈佩斯的“较真”在圈内是出了名的,尤其对于年轻演员他既严格又实诚,生怕耽误人家自个儿的成长,排练场上为了一个甩头的时机是否准确,为了一句台词的气息怎么处理,他能够不厌其烦地掰开揉碎了讲。
演员一时不明白他就亲自冲上去示范,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十遍,直到演员真懂了为止,即便演得满头大汗、嗓子冒烟他也浑然不在意,后来有人回忆有时一个关键眼神的“劲儿”,陈佩斯他就能盯着练上一整天。
后来更经典的《戏台》又磨了整整十年才登上舞台,每次开演前陈佩斯依然紧张得像第一次演戏,不断在后台琢磨细节、调整分寸,他心里有本账算得清清楚楚,好演员对观众要敬重,但也不能一味讨好,用心做出来的好东西,观众是明白人,自然分得清好坏。
《戏台》能在全国巡演十年经久不衰,用陈佩斯他自己的的话来说:“是观众捧场,才让它活了十年。”这十年,每一场演出,对他都是新的开始,每一个细微的失误,都绝不允许“戏坏在自己手里”。
但是事到如今我们不得不说这条路走得太艰难,资本觉得影片太过冷门,不理解不看好,开机前遭遇过五次撤资,上映日期也一再延后,市场寒冬、资金断裂等压力也是扑面而来,可陈佩斯的态度没变过:“不会为了世道和市场去做改变。”
不过好在观众的热烈掌声是最好的回应,筹备13年经历波折无数的这部电影《戏台》,如今在豆 瓣上已经赢得了8.1的高分,票房预测一路走高,最终稳扎稳打突破了5亿大关。
这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了多少“流量”的脸上?陈佩斯的故事不正说明了一个道理:那些真正用心的好作品,靠演员的真诚和对艺术的敬畏,永远不会过时,这样的掌声值不值得我们为它点个赞呢?
陈佩斯那股子“戏比天大”的劲儿,真是他一路闯过难关的法宝,困难来了他就死咬着不放松,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
“甭管这世道怎么变,市场怎么样,我演戏的根基不能动。”
这倔强跟他《戏台》电影里那个戏班,在军阀大帅的枪口底下硬撑着把老戏唱完的姿态,简直就像是一个模子里面刻出来的,戏里戏外艺术家这根筋,在这时代的车轮下,愣是给出了惊人的共鸣。
《戏台》从话剧搬上大银幕有个改动他特别看重,那就是戏里那位唱霸王的演员,在台上听见大帅在包厢里大放厥词,张口闭口把整个戏班说得一文不值,这股火气当时就直接压在他心头翻涌。
可等到戏该唱了,他还是沉下气,该怎么唱就怎么唱,一个腔调,一个身段都没敢马虎,完完整整按照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演到底,陈佩斯就觉得加这场戏味儿就对了,因为它把唱戏人那种把戏看得比命还金贵的骨气扎扎实实地亮出来了!
与此同时以前聊喜剧,陈佩斯有句名言,“喜剧的内核是悲剧”,点透了喜剧那股子让人又笑又心酸的劲儿,所以他的作品往往如此,让人前仰后合之后,咂摸咂摸,心底又飘起那么一丝儿苍凉。
这种笑着笑着就笑不出声了的本事,就是陈佩斯他本人喜剧的过人之处,可这么多年过去,他对“成功”的看法也在转变,现在他常讲:
“别以为把观众逗哭了就算高级了,喜剧到底不是奔着催泪去的!”
这话听着像跟以前的自己拧着来?其实不然,这前后的变化恰恰透露出他对艺术那份从来没松过劲儿的“认真”,无论追求哪种效果,他都是真心实意地在寻找那个最合适的表达,这份诚心这么多年是始终如一的。
《戏台》能立住、叫好又叫座,说到底是陈佩斯这个人,对艺术的这条探寻和坚持的路子没偏,而连《人民日报》都专门点评关注了这部作品,更给它添了一份沉甸甸的重量,让人看到这份倔强里的尊严和坚持,自有其打动人心的力量。
陈佩斯老师的电影《戏台》讲的是民国军阀混战年代的事情,但是正所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只要你看进去就会发现,里面那些隔着多少年代的那些人和事,简直太像我们如今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了!
最显眼的就是那个“洪大帅”,他仗着手里有 枪有 权,进了戏班子就指手画脚,想听什么、想改什么,全凭自己一时兴起,人家好好的《霸王别姬》硬让他改成不伦不类的《枪 毙楚霸王》......
还有班主徐明礼这人最能屈能伸了,他一看见洪大帅势力大,马上就是点头哈腰,洪大帅说月亮是方的他都能跟着附和,可一瞅见风向不对或者有更大的好处在前面,他就能翻脸比翻书还快,立刻转身去巴结新来的“爷”,这种“墙头草”的嘴脸,谁看了不觉得既真实又讽刺?
更别说戏里头那个连正经唱腔都不会的包子铺伙计,就因为洪大帅心血来潮看上他了,不管不顾地非推他上台当主角,结果他一上台就露怯,跑调忘词,洋相百出,可下面捧场的照样叫好。
这不活脱脱就是我们常说的流量明星吗?本事没多少,只要背后有人硬捧,包装炒作一下,光靠一张脸或者一个噱头就能站上“C位”,这些情节就像一面镜子,照得人心里发虚又忍不住发笑。
它所讽刺的种种怪现象,权 力任性、跟风投 机、能力与地位不匹配,在当下社会里很多人其实都看在眼里感同身受,只是大家常常心照不宣,不太敢公开讲,生怕说错话惹麻烦。
但陈佩斯这回不仅不怕讲,而且是用喜剧的方式讲出来,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这些年一路走来也不容易,可他骨子里对艺术的那份认真劲儿,对喜剧那种纯粹的追求,从来没变过,他用笑声包裹着对现实的思考,让你笑了之后,心里还留着点沉甸甸的东西。
《戏台》上映后,没有顶级明星助阵,也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轰炸,全靠故事和表演本身打动了观众,中老年观众特别有共鸣,很多被吸引着走进了影院,不少年轻人看完觉得好,觉得“有东西”,口口相传,自发地拉朋友去看第二遍、第三遍的也不少。
人民日报在评价这部电影时说得挺到位,“用喜剧解构荒诞,以笑声叩问现实”,这样的电影这样的创作者,确实值得被更多观众看见,也值得让这个时代记住,它用实实在在的品质证明了真正的好作品,不管什么时候,都能扎进观众的心坎里,获得由衷的认可。
陈佩斯用喜剧的方式解构了社会的荒诞一面,
让观众在笑声中停下来,
审视一下我们身处的现实。
尤其难得的是他在时代的洪流中,
守住了艺术的初心和本色。
衷心祝愿《戏台》能够票房大卖!
对于这件事情,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交流!
信息来源:
1.搜狐网:从14 万到5亿!票房逆袭,这部喜剧给了现实一记狠狠的耳光!
2.光明网:陈佩斯:“长期主义”就是“戏比天大”
3.澎湃新闻:人民日报刊文评陈佩斯喜剧艺术:一位喜剧人的艺术探索和理论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