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国产喜剧之王,消失27年回归,凭什么让全国观众又哭又笑?
更新时间:2025-07-31 19:00 浏览量:1
如果没有电影版《戏台》,我们会不会忘掉陈佩斯?
这让我想起毛主席说过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只是这种“燎原”,有点忒慢,让71岁的陈佩斯有点着急。
一个春晚的“扛把子”,已经从电视屏幕上消失二十多年了。
话剧演了十几年,也才70万人次观看,不像一部电影,起码可以有上亿人次观看。
更不像上一次央视春晚,全中国的老百姓都能看到。
《戏台》首映礼上,陈佩斯穿着布鞋,拿着锣,身边只有影帝黄渤为他撑伞。
他不知道,后来两天的预售,电影票房才26万元。
那时,很多人嘲讽他,退休得了。
如今《戏台》票房过2亿,目标是冲5亿。
但是,陈佩斯终究还是笑不起来。
他曾在采访中说,喜剧是残酷的,笑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
但是,就是这样一种不道德的事,也越来越变得不“纯粹”。
换句话说,也就是喜剧现在更不“道德”了。
于是,我们忽然读懂了陈佩斯。
从小品的世界彻底消失,退出娱乐圈这么多年,那点“火星”和“火种”是哪里来的?
陈佩斯哪来的勇气,用一部《戏台 》叫板这个社会和过去?
十年前,陈佩斯咬着牙,砸锅卖铁,找人写剧本,硬是拉着“草台班子”,演了《戏台》这出戏。
前前后后,陈佩斯排过十几台话剧。
每次巡演就演上百场,七七八八加起来,也有70万人次在话剧舞台上看到了他。
一位网友晒了这些年追随陈佩斯的“步伐”,一整个盒子,满满的回忆与敬畏。
《戏台》是最让他割舍不下的,小人物在颠沛流离中,还要守住一个规矩。
那个规矩,是陈佩斯从小跟着父亲的努力与追求,也是陈大愚仰望父亲,想从父亲身上继承的。
但是,话剧毕竟是话剧,能看他演戏的,始终就是那个圈子里的观众。
鼓掌的始终是看着他演的小品和电影长大的70后和80后,或者是还记得他父亲陈强饰演“黄世仁”的一些40后和50后。
每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记忆,陈佩斯退出春晚舞台以后,90后、00后看到的是沈腾马丽的小品。
为什么沈腾和马丽的小品能出圈?
因为接地气,演的是小人物的“拧巴”,就算是同一系题材的“拧巴”,他们能拍出一个系列来。
就像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二”系列。
有时,觉得沈腾挺像陈佩斯的,很有才华,站在台上就是一台戏,很有一种东北老爷们“硬不起来”的感觉。
他的那种扭扭捏捏,就是当初观众第一次看到陈佩斯吃面条时的感觉。
但是,陈佩斯之后,春晚舞台上再也看不到纯粹的表演,纯粹的喜剧人。
很多90后和00后并不记得,在沈腾和马丽之前,还有一对“春晚扛把子”,消失在了“历史的舞台上”。
他们是央视春晚的第一个小品,在全国还没普及彩色电视机时,观众们第一次看黑白的画面就能笑得“前仰后壳”。
陈佩斯回忆说,当时这个节目差点没上去春晚,因为看过这个小品彩排的观众笑得从椅子上跌落在地上了。
节目组就拿不准主意,这样“别出一格”,“开天辟地”的喜剧节目,能通过央视平台播给大家看不?
结果,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吃面条》硬着头皮上了电视。
1984年,陈佩斯和朱时茂火了,人们记住了那个光头,一肚子“坏水“,还有点磨磨唧唧的“小二”。
他不再是电影《瞧这一家子》里的“蔫吧”样,把喜剧效果更提升了一个层次。
他说,“中国老百姓太苦了,太需要痛痛快快地笑了。”
“小二”很解渴,从那一年开始,陈佩斯的小品成了央视春晚中,老百姓最期待的节目之一。
从那时起,陈佩斯也开始离开父亲“翅膀”的庇护,开始自由地飞翔。
很多人看到电影《戏台》里陈大愚饰演的徐副官,觉得有点像武庆班候班主。
电影首映时,有记者问为什么陈大愚不与父亲陈佩斯一样,把头发都剪光?
他说那样也不像父亲,索性就把头发留下。
其实,陈大愚一直被说成与父亲“共用一张脸”,但是他想在艺术造诣方面像父亲。
而不想靠着与父亲长得像,来建立自己的表演事业。换句话说,他不想被“星三代”的光环笼罩一辈子。
这也很像当年的陈佩斯。
1962年,陈强被周总理接见。
周总理亲自倡导并挑选了中国的“22位电影明星”。很幸运,陈佩斯的父亲陈强就在其中。
不过,他那些明星里唯一一个“演坏蛋的”。
在 《白毛女》里,陈强饰演了头号大反派,应该被“千刀万剐”的地主黄世仁。
“杨白劳,喜儿……”只要他一说这句台词,台下的解放军就要子弹上膛,开枪崩了他。
陈强有两个儿子,他都不想让他们碰表演这一行。
但是,谁让他给其中一个儿子加上了“佩斯”两个字。
布达佩斯,一个充满艺术和激情的城市,拥有这个城市之名的男孩,也注定这辈子像生命一样热爱艺术。
陈佩斯15岁就下乡了,吃了很多同龄人无法忍受的苦。回城后,他第一件事就跟父亲说“我要演戏”。
陈佩斯说,那时自己能吃饱和穿暖,就觉得很幸福。而能赚钱养家,最简单、最快的途径就是拍戏。
于是,他就开始“上阵不离父子兵”,跟在陈强身后,学习如何表演。
用现在时髦的话说,这就是“星一代 ”在托举“星二代”。
但是,如果仔细琢磨,陈佩斯这是在拜师学艺,只跟在父亲身后打磨技艺。
现在“星二代”随便就可以进剧组,轻易就拿下男主和女一号,这才叫“吃上一辈的资源”。
几年后,全国观众在电影院里看到了《瞧这一家子》,陈佩斯与父亲合演了一对“冤家父子”。
当年这部电影很火,后来电视台又无数次重播,陈佩斯与刘晓庆那段公园落水的桥段,成了经典。
1979年,刘晓庆还凭借此剧,获得了人生中第一个百花奖最佳女配。
后来,陈佩斯又与父亲合作了《父与子》《二子开店》《傻冒经理》《父子老爷车》《爷儿俩开歌厅》等电影。
然而,十几年过去了,陈佩斯的电影拍不动了,春晚舞台上的小品也演不动了。
今年春晚,很多人为沈腾和马丽打抱不平。
因为前面的节目超时,结果他们的小品被砍掉3分钟。
对于一个语言类节目,这消失的3分钟,让沈腾心痛不已,因为完整的作品被“掰得稀碎”。
陈佩斯和朱时茂开辟出来的“小品”,是现在春晚“语言类”节目的前身。
小品到了九十年末代,就不好演了。
新人出现了,每次剧本要创新,内容还得有内涵,有精神追求,不能纯打哈取乐。
陈佩斯的《大变活人》就曾经被质疑,观众没有从小品里“吸取”到“精神肥料”。
不知何时起,春晚的语言类节目评选,几乎再也看不到陈佩斯和朱时茂上榜。
人们说陈佩斯与朱时茂“黔驴技穷”了。
直到1998年的《王爷与邮差》,算是一部“主旋律”意味浓厚的小品,春晚审核过了关。
但是,他们那场表演,也是“七零八落”,舞台事故频发,不是灯坏了,就是话筒有问题,再不就是音乐不对。
下了台,陈佩斯哭了,对老搭档朱时茂说“老朱,这么多年,咱们也该走了!”
这一声走,朱时茂为了养家做了商人,陈佩斯在北京城转悠了几圈,决定走上话剧的舞台。
陈佩斯这次复出拍电影,很多人说是为了“报仇”,因为当年他和朱时茂与央视旗下的公司打了一场版权纠纷的官司。
赢了官司,他们却输了舞台和在娱乐圈混的资本。
陈佩斯说,不是舞台抛弃了我们,而是演了二十年的电影与小品,他们疲倦了,也跟不上时代要求了。
长江后浪推前浪。
但是,春晚舞台上没有了“小二”,那些年全国的老百姓真的觉得少了什么。
第一代小品王,离开了,身后却是千般心酸与万般无奈,还有没有完成的梦想。
十几年,我们再没有在电视上看到过陈佩斯,记忆仿佛真的被时间吞没。
直到五年前,综艺《金牌喜剧班》开播,他出任导师,与英达和郭德纲坐在一起。
三位导师,一看就不是一路的。
有的很圆滑,有的心机重,有一个是看得来真的爱喜剧这门艺术。
陈佩斯坐在C位,眯着小眼睛,胡茬是白的,干净整洁的西装,更像一名学者。
他带来“学富五车”的知识,几十年舞台表演经验,真的是来给这些自称是喜剧人来上课的。
但是,我们还是感觉现在这样的快餐文化,与他的精益求精,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了。
我们看到了老艺术家的落寞与伤心。
《戏台》首映上,陈佩斯穿着布鞋,拿着锣,身边只有影帝黄渤为他撑伞。
首映厅里,朱时茂哭了,蔡明也落泪了,陈宝国若有所思,潘长江也有好多话想说。
如果对比其他同时期上映的电影,来捧陈佩斯场的明星太老了,也太少。
朱时茂说陈佩斯为了拍《戏台 》,抵押了房产,就连朱时茂也给老友投资了百万。
黄渤说,自己是“0片酬”出演,陈佩斯是自己的偶像,这样的灵魂之作,自己要百分百努力演好。
这时我们才知道,《戏台》是陈佩斯的“艺术之命”。
而陈佩斯真的是孤注一掷,就算房子赎不回来,他也要坚持把这部戏搬上大银幕。
那是他和父亲,大半个世纪的艺术之梦,是一位老艺术家向这个社会、国家和老百姓的深情告白。
有些东西被迫离开舞台,但是那个“规矩”应该要继续流传,继续遵守。
时间能带走一切,却卷不走一位老艺术家的精神与风骨。
星星之火,真的可以燎原。
那就从电影《戏台》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