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只为这一声笑!陈佩斯携《戏台》归来
更新时间:2025-07-25 02:10 浏览量:1
文|云海观
三十二载光阴流转,影院灯光渐暗,陈佩斯那张辨识度极高的脸庞重新出现在大银幕上,竟令人心头莫名一颤。观众席中窸窣低语,那是一种久别重逢的亲切,仿佛时光被短暂折叠。曾经那些在电视前捧腹大笑的夜晚,与此刻影院里此起彼伏的笑声奇妙地重叠了。这笑声跨越了岁月,勾连着过往,也重重砸在当下。
他回来了,带着《戏台》。这位久违的国民笑匠,用生命里沉淀的智慧与坚持,重新叩响了喜剧艺术的大门。这一次,笑声似乎有了更深沉的质地。
陈佩斯曾是喜剧天空里一颗独特的星。在电视尚是“大屁股”的年代,他与朱时茂搭档,凭借《吃面条》《主角与配角》等作品,让全国人民笑得前仰后合。那笑声纯粹、无门槛,连村口的狗都认得那张脸。他的角色,多是带着小聪明又常弄巧成拙的小人物,滑稽却不失憨厚。他的幽默,扎根于生活褶皱里的泥土气息,是平实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欢乐。
如今当“喜剧”二字常被流量与速食段子冲刷得面目模糊时,陈佩斯式的幽默更显其无可替代的“土气”价值——那并非粗鄙,而是生活本真未经矫饰的底色。他从不屑于仅仅挠人胳肢窝,他的包袱里裹着对世相的洞察,对小人物的悲悯,对荒诞的温和解构。他像一位老练的农人,懂得从泥土里挖掘最朴素的欢乐。
《戏台》这出戏,戏里戏外,皆是他毕生艺术坚守的镜像。片中,军阀混战、人心惶惶,一个戏班在乱世夹缝中挣扎求生,只为在台上唱好一出戏。规矩、传承、戏比天大……这些看似“迂腐”的执着,在兵荒马乱中摇摇欲坠又弥足珍贵。而片外,陈佩斯何尝不是这“戏班”中的一员?当年因版权纠纷,他毅然与主流平台分道扬镳,转身投入当时尚属冷清的话剧舞台。旁人眼中的“固执”,是他对艺术尊严的“坚守”。他曾坦言:“有些东西,一旦丢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这何尝不是一种戏班人的风骨?在浮华喧嚣的名利场之外,他为自己点起了一盏孤灯,守护着喜剧这门手艺的纯粹与格调。
陈佩斯的“轴”,在时光长河里愈发显出独特光泽。当姜昆老师依然活跃在相声舞台,陈佩斯却选择了另一条孤寂小径。当年告别春晚,有人说他清高,有人说他傻。如今回望,那分明是骨子里对艺术本真的不妥协。七旬之年,重返大银幕,带着自编自导自演的《戏台》——这绝非一次简单的复出,而是他半生艺术理念的一次盛大总结与银幕宣言。年华虽逝,其志愈坚。戏里那班主在乱世中拼死护住一方舞台,戏外陈佩斯在浮沉岁月中始终紧握喜剧艺术的舵盘,变的是容颜与时代,不变的,是那近乎执拗的纯粹初心。
影片中,黄渤饰演的店伙计“大嗓儿”阴差阳错被捧成“名角”,闹剧迭出。这荒诞情节如一面哈哈镜,映照出时代与个体命运的交错。陈佩斯借这“错位”的闹剧外壳,包裹着对浮名、对时代沉浮的深沉思考。当“大嗓儿”最终在台上卸下不属于他的浓墨重彩,那份惶惑与回归本真的平静,穿透了笑声的薄幕,留下悠长余味。
陈佩斯的喜剧,从来不是无根的浮萍。它扎根于对人性、对现实深刻的体察。最高级的幽默,往往诞生于悲悯的土壤——那并非流于表面的笑声,而是笑着笑着便悄然滑落的泪痕,是看清命运荒谬后依然选择真诚的勇气。正如《戏台》所揭示的:人生如戏,可真正动人的,不是那身不由己的角色,而是角色之下那个不肯彻底迷失的灵魂。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戏子们”,其坚守本身便构成一种悲壮的美学。
影院灯光再次亮起,人们脸上笑意未散,眼神却多了几分难以言说的复杂。陈佩斯在《戏台》中埋下的种子,已在笑声的土壤里悄然生根发芽。他的归来,与其说是唤起怀旧,不如说是一次有力的叩问:在这个速朽的时代,何为真正值得坚守的价值?
他像个固执的老匠人,用几十年的光阴反复打磨同一把钥匙,只为打开一扇名为“真诚”的门。当银幕光影流转,陈佩斯依然站在那方属于他的精神“戏台”上,身后是喧嚣浮华的时代布景,身前是渴望真实笑声的观众。
岁月流逝,舞台上的追光或许会移动,但总有一些身影,固执地站在自己认定的那束光里。他们如同老树深扎的根系,在浮光掠影的娱乐荒漠中,默默为真正的笑声守候着一方珍贵的土壤。
陈佩斯站在那儿,如同一个沉默的提醒:真正的喜剧,是让你笑着认命,又让你在认命后依然选择热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