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烂梗没有浮夸,事实证明,陈佩斯走上了中国喜剧的另一条大道
更新时间:2025-07-26 03:42 浏览量:1
文|啾啾鹿鸣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七十岁本该安享晚年,他却把自家别墅押出去拍电影,只为争一口气。曾经的喜剧之王陈佩斯,在消失影坛三十二年后,带着一部“老派”作品归来。
几乎没有投资人看好这部电影,在各大影片的围剿下,据说他的排片率低至可怜的5%,只能被迫改档。
今天《戏台》终于公映了,而相关平台的最终票房预测也突破了三亿,震惊了所有人,这个高达3.6亿的预测票房,证明陈佩斯为中国喜剧开辟出了另一条道路。
对很多90后、00后来说,陈佩斯这个名字可能就跟黑白电视机一样,遥远又模糊。但对他们的父辈而言,这三个字就是“春晚”和“喜剧”的代名词。
在周星驰还没被封为“喜剧之王”的十多年前,陈佩斯早就把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把那种身份错位的尴尬喜剧玩得炉火纯青。他曾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喜剧第一人。
可就在最火的时候,他“死”了。他从大银幕和电视上彻底消失,一头扎进了话剧舞台。这一扎就是二十多年。
他在剧场里磨出了一部叫《戏台》的话剧,豆瓣9.0分,演了三百多场,场场一票难求。人们说想看懂陈佩斯得去剧场。
就是这部话剧让他动了心,决定在离开电影三十二年后再回来一次。可时代变了,没人愿意为这份“老派”的艺术情怀买单。投资方谈好了却又临阵变卦,陆续撤资,几千万的窟窿谁来补?
换个人可能就算了。但陈佩斯没算了,他把自己的别墅抵押了出去,妻子和儿子也把积蓄全拿了出来。他就像一个红了眼的赌徒,赌的不是钱而是一口气。用他自己的话说:
“这戏要是不拍完,我这辈子都安生不了。”
这份执念近乎偏执。民国戏服必须是老师傅花几个月手工刺绣的。戏院的景必须分毫不差地还原1925年的样貌。他自己一把年纪撞柱子的戏亲自上,真撞。
剧组里黄渤、余少群这些大腕儿谁也没拿天价片酬,拍戏受伤是家常便饭。陈佩斯干脆在片场备了个氧气瓶,以防随时需要急救。
电影拍完了更难的还在后头。影院经理不看好,嫌排午夜场都“费电”,据说首日排片率低到可怜的5%。
谁也没想到这匹没人要的“老马”,居然靠着观众的口口相传,点映几天票房就不断升高,而在正式公映后,预测票房总数硬是冲到了三亿多。这不是什么粉丝经济,纯粹是内容本身,把人心砸出了回响。
而他的内容就是中国戏剧的另一条路,最终预测的超三亿的总票房也证明了那条路是一条康庄大道。
陈佩斯总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戏台》就是这句话最生动的注解。故事不复杂:民国乱世,一个叫“五庆班”的戏班子要演拿手好戏《霸王别姬》。结果一个不懂戏却握着枪的洪大帅闯了进来。
大帅不为听戏就为图一乐。他用枪指着所有人的脑袋,下了一道荒唐的命令:今天这出戏,霸王不能输,虞姬也不能死。
一部好端端的悲剧,被强行拧成了一出闹剧。这其中的笑料不是靠网络段子,也不是靠演员挤眉弄眼,更不是靠什么低俗的屎尿屁,而是靠一层套一层的“错位”。
第一层错位在台下。戏班的名角儿金啸天是个老烟枪,鸦片瘾犯了上不了台。阴差阳错,一个来后台送包子的大嗓儿(黄渤饰)被大帅当成了名角,赶鸭子上架。一个真霸王,一个假霸王,身份的错乱引发了一连串啼笑皆非的误会。
第二层错位在台上。被逼无奈的戏班,只能把《霸王别姬》演得荒腔走板。可就是这么一出胡闹的戏,台下的大帅和他的兵痞们却看得满堂喝彩。后台戏班班主侯喜亭(陈佩斯饰)听着这喝彩声,绝望地用头去撞柱子。
最绝的是第三层错位在戏外。大帅来了又走,城头上的旗子换了又换,可这世道的荒唐大戏,似乎永远没有尽头。人生才是那个最大的戏台。
要说全片最亮的角儿,还得是陈佩斯自己演的那个班主侯喜亭。他手里总端着一把小小的紫砂壶,那是他最后的体面。
戏班兴旺时他端着壶气定神闲。大帅来了他哈着腰陪着笑,可那只端着壶的手,依然稳稳地给大帅添水。那不是优雅,那是一个下九流的艺人,在强权面前拼命维系的一点点人的尊严。
他的每一次鞠躬,每一次谄媚的笑,都透着一股子辛酸。他不像戏班的台柱子凤小桐(余少群饰)那样,有“戏比天大”的理想主义,宁死也不改戏。侯喜亭是个活在泥地里的人,他得让整个戏班的人活下去。
他卑微却不卑劣。他圆滑却守着底线。陈佩斯把这个小人物的挣扎、算计和那点可怜的傲骨演活了。那把小茶壶里,装着一辈子的委屈。
最妙的是每当悲情的气氛被推到顶点,在你眼泪快掉下来的时候,他总能一个包袱、一个动作,让你噗嗤一声笑出来。
他绝不让你沉浸在悲伤里,也绝不站出来教育你。他坚持喜剧就该是让人笑着走出电影院的。至于那些苦和泪,他自己咽下去。
这部电影的观众画像很有意思,大多是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很多人看完,红着眼圈说:“感觉欠了陈佩斯一张电影票。”
当然也有年轻观众不买账,觉得节奏慢、笑点老派,有点“土”。在这个被短视频切割得七零八落的时代,人们习惯了那种三秒一个梗、不用动脑子的“速食快乐”。像《戏台》这样需要静下心来品的“高级喜剧”,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电影里洪大帅逼着戏班改戏,台下观众却照样喝彩。这不正是对当下某些娱乐圈乱象最辛辣的讽刺吗?为了流量,为了迎合,艺术的规矩和尊严说不要就不要了。
陈佩斯在幕后看片时,看到动情处会突然哽咽。电影杀青那天,他没参加热闹的杀青宴,一个人默默离开,眼眶是湿的。他把眼泪留给了自己,把笑声带给了观众。
票房的预测数字最终停在三点六五亿,这个数字在今天看来不算惊艳。但就像戏台上那把反复续水、永远冒着热气的茶壶,时代再喧嚣,总有人愿意守着炉火,慢慢地煨着那一壶茶。
或许喝茶的人会越来越少,但那股子清香,那份较真,就留在了那方寸戏台上,干净得很。世界那么吵,他的茶还是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