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喜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戏剧艺术概论》周安华著 |第一章古典岁月——神和英雄的天地

更新时间:2025-07-20 05:31  浏览量:1

● 核心特征:

● 西方戏剧自古希腊至文艺复兴时期,神和英雄是悲剧舞台的主角,展现高贵品格、不屈气节或悲壮命运;普通百姓的情感多在喜剧中体现。

(1)原始形态与仪式

● 1.起源:

● 原始部落的歌舞、狩猎表演蕴含戏剧初始形态,源于原始人对超自然力量(神)的信仰,通过祈神活动(如歌舞、祭天)取悦神,形成固定仪式(ritual)。

● 2.戏剧要素:

● 原始仪式包含歌舞、哑剧、对话、面具、服装、道具、“演员” 与 “观众” 等现代戏剧要素,是对狩猎、耕作、战争等活动的摹仿(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是对行动中人的摹仿)。

(2)与酒神狄奥尼索斯祭祀的关联

● 1.酒神象征:

● 狄奥尼索斯是葡萄之神、酒神、快乐之神,其祭祀庆典摹仿他的出生、被害与重生,祈求春天到来、丰收与人丁兴旺。

● 2.祭祀传入与发展:

● 公元前 7 世纪从乡村传入城市;公元前 6 世纪,雅典僭主庇西特拉图将其提升为国定节日 “大酒神节”(春季三四月,全民性),乡村有 “小酒神节”(12 月,规模较小,可重演大酒神节戏剧)。

(3)悲剧的产生与发展

● 1.起源:

● 大酒神节中,50 人组成的合唱队扮成半羊半人的萨提洛斯,合唱 “山羊之歌”(希腊语 “tragoedia”,即悲剧),领唱与合唱队交替轮唱,是戏剧对白的前身。

● 2.标志:

● 公元前 534 年,雅典诗人忒斯庇斯从合唱队中抽出 1 人担任演员,扮演不同角色,上演第一部悲剧,标志悲剧体裁正式产生。

● 3.风格与主题:

● 高尚、严肃,主人公为神或英雄,通过崇高事迹和精神净化观众心灵,保持艺术魅力。

(4)萨提洛斯剧(satyr play)

● 1.产生:

● 公元前 501 年引入酒神节戏剧比赛,与悲剧三部曲(tragic triology)组成四部曲表演。

● 2.特点:

● 剧情与悲剧关联少,是对神和英雄事迹的 “戏说”,言行夸张、场面热闹,用于调节悲剧的沉重气氛。

● 3.现存作品:

● 欧里庇得斯的《圆目巨人》(唯一完整作品),索福克勒斯的《追捕野兽的猎人》(残篇)等。

(5)喜剧(comedy)

● 1.词源:

● 源于 “komos” 和 “ode”,意为 “狂欢之歌”。

● 2.起源:

● 源于酒神祭祀的狂欢歌舞和民间滑稽戏,演员化装成动物,唱歌跳舞、开玩笑、讲粗俗笑话,用 “法罗斯” 象征土地肥沃。

● 3.发展:

● 民间形式早存,公元前 487 年首次获准参加大酒神节,喀俄尼得斯(Chionides)为西方第一个喜剧诗人(比悲剧晚 47 年)。

● 4.特点:

● 题材为生活小事,主人公多为普通人,语言生活化,歌队作用小;

● 亚里士多德认为是对丑、滑稽事件的摹仿,带有轻视态度。

(6)早期戏剧的共同特征

● 1.面具:因摹仿性,表演者均戴面具。

● 2.语言:受史诗和赞歌影响,剧本采用诗体语言,早期戏剧家被称为 “诗人”。

(一)发展背景

● 公元前 6 世纪末至公元前 4 世纪初的 “古典时期”,雅典奴隶制民主制度繁荣,戏剧成为社会政治、教育、文化生活的中心,形成西方戏剧史上第一个高峰。

(二)悲剧的成就(三大悲剧诗人)

● (1)埃斯库罗斯(公元前 525— 公元前 456)

● 1.地位:

● 被恩格斯称为 “戏剧之父”,奠定西方悲剧庄重严肃的气质。

● 2.贡献:

● 首创三部曲形式,引入第二个演员;作品思想深刻、形式完备,语言高雅凝重。

● 3.代表作:

●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主题崇高,歌颂不屈精神)、《奥瑞斯忒亚》(现存唯一完整悲剧三部曲)、《波斯人》(唯一以现实为题材的悲剧)。

● 4.特点:

● 人物多为 “英雄巨人”,体现 “命定论” 思想。

● (2)索福克勒斯(公元前 496?— 公元前 406)

● 1.地位:

● 雅典民主全盛时期的代表,获戏剧奖最多,悲剧艺术发展至极致。

● 2.贡献:

● 将演员增至三人,削弱歌队作用;注重人物性格刻画,情节结构复杂严谨。

● 3.代表作:

● 《俄狄浦斯王》(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希腊悲剧典范,命运悲剧的巅峰,运用 “突转” 与 “发现” 手法)、《安提戈涅》。

● 4.特点:

● 主人公是 “高尚但不完美” 的普通人,语言质朴庄重。

● (3)欧里庇得斯(公元前 485?— 公元前 406)

● 1.地位:

● 现存作品最多(17 部悲剧 + 1 部萨提洛斯剧),标志 “英雄悲剧” 终结。

● 2.贡献:

● 强化心理刻画,增加对话,歌队与剧情联系减弱;关注妇女命运。

● 3.代表作:

● 《美狄亚》(以性格悲剧见长,刻画爱恨交织的女性心理)、《特洛伊妇女》。

● 4.特点:

● 人物接近普通人,亚里士多德称其 “最能产生悲剧效果”。

(三)悲剧的共同特点

● 1.题材多源于神话,格调严肃,主题高尚;

● 2.主人公具有坚定意志或不屈性格;

● 3.舞台简单,演员最多 3 人(均为男性,戴面具),歌队始终存在;

● 4.结构严谨,情节连贯,时间地点相对集中(“三一律” 雏形)。

(四)喜剧的发展

● (1)三个阶段

● 1.旧喜剧(公元前 487— 公元前 4 世纪初):

● 讽刺政治与社会,成就最高。

● 2.中期喜剧(公元前 4 世纪初一公元前 4 世纪末):

● 过渡时期。

● 3.新喜剧(公元前 4 世纪末一公元前 2 世纪):

● 以爱情婚姻家庭为题材。

● (2)代表作家

● 1.阿里斯托芬(公元前 448?— 公元前 380?):

● “喜剧之父”,现存 11 部作品,如《鸟》(构建理想国 “云中鹁鸪国”,讽刺现实,挑战神权)、《阿卡奈人》。作品语言平民化,人物为真实历史人物,反对战争、同情劳动人民。

● 2.米南德(公元前 342?— 公元前 293):

● 新喜剧代表,仅《古怪人》完整流传,影响意大利假面喜剧。

(五)衰落

● 公元前 337 年进入 “希腊化时期”,雅典民主衰落,戏剧萧条,公元前 120 年最后一次大酒神节后终结。

二、古罗马戏剧艺术

(一)早期形态

● 阿特拉笑剧:

● 即兴喜剧,结构松散,表现笑柄人物的愚蠢或奸诈,含笑闹场面与即兴幽默。

(二)罗马戏剧文学的诞生

● 公元前 3 世纪,希腊奴隶李维乌斯根据希腊戏剧改编罗马剧,标志罗马戏剧文学诞生。

(三)共和国后期的喜剧(新喜剧类型)

● (1)普劳图斯(公元前 254?— 公元前 184)

● 1.出身社会下层,现存 21 部改编喜剧,如《一坛金子》(刻画守财奴形象)、《孪生兄弟》。

● 2.特点:

● 开场白长,偏爱闹剧与感官刺激,情节粗俗喧闹,间接讽刺罗马社会。

● (2)泰伦斯(公元前 190?— 公元前 159)

● 1.北非出身,获释奴隶,现存 6 部喜剧,如《婆母》(刻画生动女性形象,妓女芭克基丝极具人格魅力)。

● 2.特点:

● 剧情严肃,结构复杂,注重主题表达,文学性强,体现从表演剧向文学剧的转变。

(四)帝国时期的悲剧

● 1.塞内加(公元前 4?—65):

● 哲学家、剧作家,现存 9 部改编自希腊悲剧的作品(为朗诵而作,未上演),如《特洛伊妇女》(宣扬宿命论,刻画心理与激烈情感冲突,用恐怖场面强化感染力)。

● 2.影响:

● 对文艺复兴时期悲剧影响深远。

(五)衰落

● 帝国强权政治限制创作,戏剧迎合贵族趣味,失去群众基础,塞内加之后彻底败落。

三、中世纪戏剧艺术

(一)背景

● 公元 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进入 “黑暗时期”(至 15 世纪文艺复兴),古典戏剧被基督教文化掩埋,初期几百年戏剧几乎停滞。

(二)教会戏剧的再生与发展

● (1)萌芽:

● 10—11 世纪,从复活节弥撒仪式中重新萌芽,如《探访圣墓》。

● (2)扩展:

● 12 世纪,题材从复活节扩展到其他宗教节日,地点走出教堂,语言仍为拉丁语。

● (3)演变:

● 13 世纪末脱离教会控制,使用地方语言,产生 “神迹剧”(圣经故事,如《受难的赞美》《行旅》)和 “奇迹剧”(法国流行,以圣母与圣人奇迹为题材,如《三个女儿》)。

(三)道德剧

● 产生于 13 世纪初,15 世纪成熟,如《坚韧的堡垒》《凡人》,宗教改革后衰落。

(四)世俗戏剧

● 1.笑剧:

● 中世纪晚期流行于法国,以荒谬情节、夸张角色和闹剧成分讽刺现实,如《巴特林的笑剧》,影响后世欧洲戏剧。

● 2.哑剧:

● 以动作而非语言表现人物场景。

● 3.傻子剧:

● 12 世纪法国新年狂欢节的讽刺戏剧。

(五)特点

● 1.教会戏剧:

● 受宗教束缚,文学价值低,宣扬教义。

● 2.世俗戏剧:

● 民间创作,反教会、反封建,富有娱乐性与讽刺性,体现民主与反抗思想,预示文艺复兴曙光。

1.宗教和西方戏剧的起源有何关系?

【参考答案】

宗教与西方戏剧的起源存在密不可分的关联,这种联系贯穿于戏剧从原始仪式到成熟艺术形式的演变过程:

一、原始宗教仪式是戏剧的雏形

西方戏剧的初始形态根植于原始部落的宗教祭祀活动。原始人认为自然界由超自然力量(神)掌控,为取悦神灵、祈求风调雨顺或战争胜利,形成了固定的祈神仪式(如歌舞、祭天等)。这些仪式包含歌舞、面具、服装、“演员”(祭司或部落成员)与 “观众”(部落民众)等元素,通过摹仿狩猎、耕作等活动,成为戏剧 “摹仿性” 的源头,亚里士多德也指出戏剧是 “借人物的动作来摹仿”。

二、酒神祭祀直接催生古希腊戏剧

西方戏剧的正式形成与古希腊酒神狄奥尼索斯的祭祀活动直接相关:

狄奥尼索斯作为葡萄之神、酒神,其祭祀庆典通过摹仿他的出生、被害与重生,表达对丰收、生命延续的祈求。

公元前 6 世纪,雅典将酒神祭祀提升为 “大酒神节”,50 人组成的合唱队扮成半羊半人的萨提洛斯,合唱 “山羊之歌”(希腊语 “tragoedia”,即 “悲剧”),领唱与合唱队的交替对唱成为戏剧对白的前身。

公元前 534 年,忒斯庇斯从合唱队中抽出一人担任演员,扮演不同角色,标志着悲剧体裁的正式诞生,而喜剧也源于酒神祭祀中的狂欢歌舞与民间滑稽戏。

三、宗教仪式的结构性影响

宗教祭祀的固定流程(如祈福、叙事、庆祝)为戏剧提供了早期结构框架:

祭祀中的 “仪式化动作” 演变为戏剧的表演形式;

对神灵事迹的讲述成为戏剧剧情的雏形;

祭祀的庄重性与狂欢性分别塑造了悲剧的严肃风格与喜剧的奔放特质。

综上,宗教不仅为西方戏剧提供了起源的土壤,其仪式中的核心元素(摹仿、表演、叙事、情感表达)更成为戏剧艺术形成的关键基石,推动戏剧从宗教功能向艺术形式转化。

2.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的创作各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创作各具鲜明特点,反映了古希腊悲剧艺术的发展脉络:

一、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

主题与风格:作品主题崇高、风格严肃,聚焦神与英雄的冲突,强调对命运的抗争与 “命定论” 色彩。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塑造了不畏强权、为人类盗火的英雄形象,凸显不屈的崇高精神。

形式创新:首创悲剧三部曲形式(如《奥瑞斯忒亚》是现存唯一完整的三部曲),首次引入第二个演员,丰富了戏剧冲突;语言高雅凝重,规模宏大,人物多为 “英雄巨人”,具有史诗般的恢弘气度。

内容特色:部分作品以现实为题材(如《波斯人》是唯一现存的现实题材悲剧),但整体仍以神话为核心,奠定了西方悲剧庄重、高贵的气质底蕴。

二、索福克勒斯(悲剧艺术的巅峰)

主题与风格:着力探讨 “命运与自由意志” 的冲突,以 “命运悲剧” 为核心,代表作《俄狄浦斯王》被亚里士多德称为希腊悲剧的典范,通过 “突转” 与 “发现” 手法,展现人物在命运枷锁下的挣扎。

形式突破:将演员数量增至三人,削弱歌队作用,强化人物对话与性格刻画;情节结构复杂严谨,语言质朴庄重,更贴近普通人的情感表达。

人物塑造:主人公是 “高尚但不完美” 的英雄(如俄狄浦斯、安提戈涅),注重性格复杂性,使悲剧从 “神的故事” 转向 “人的故事”,标志着古希腊悲剧艺术的成熟。

三、欧里庇得斯(“最能产生悲剧效果的诗人”)

主题与风格:突破英雄悲剧传统,聚焦现实社会问题与人性复杂性,尤其关注妇女命运(如《美狄亚》中复仇的公主),以 “性格悲剧” 为特色,刻画人物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形式革新:歌队作用进一步弱化,对话占比增加,注重心理描写,语言生活化;作品中人物更接近普通人,打破了对英雄形象的理想化塑造。

内容特色:现存作品最多(17 部悲剧 + 1 部萨提洛斯剧),剧情多取材于神话但赋予现实意义,如《特洛伊妇女》反思战争灾难,体现对弱势群体的同情,标志着 “旧的英雄悲剧的终结”。

三者的创作分别代表了古希腊悲剧从神性向人性、从宏大叙事向个体情感、从仪式化向生活化的演进,共同构建了古希腊悲剧的艺术高峰。

3.请概述中世纪戏剧的主要成就。

【参考答案】

中世纪戏剧在宗教与世俗的交织中经历了从衰亡到再生的过程,其主要成就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会戏剧的复兴与发展

戏剧在基督教仪式中重新萌芽:约公元 10—11 世纪,从复活节弥撒仪式中产生教会戏剧,最著名的是 10 世纪的《探访圣墓》,以宗教故事为核心,宣扬基督教教义。

范围与形式扩展:12 世纪后,教会戏剧从复活节扩展到其他宗教节日(如圣诞节),上演地点从教堂走向民间,虽仍使用拉丁语,但成为更普及的艺术形式。

衍生 “神迹剧” 与 “奇迹剧”:13 世纪末,戏剧脱离教会控制,使用地方语言,产生以圣经故事为主题的 “神迹剧”(如受难剧《受难的赞美》、复活剧《赞美羔羊》),以及以圣母和圣人奇迹为题材的 “奇迹剧”(14 世纪法国流行,如《三个女儿》),丰富了宗教叙事的戏剧表达。

二、世俗戏剧的兴起与影响

道德剧的成熟:13 世纪初产生,15 世纪趋于成熟,如《坚韧的堡垒》《凡人》,以寓意手法宣扬道德伦理,通过抽象人物(如 “正义”“罪恶”)传递社会价值观。

笑剧的流行:中世纪晚期法国流行的笑剧(如《巴特林的笑剧》)以荒谬情节、夸张角色和闹剧元素反映现实生活,兼具娱乐性与讽刺性,深刻讽刺社会弊端,体现民主与反抗思想,对后世欧洲戏剧影响深远。

其他世俗形式:如哑剧(以动作表现场景)、傻子剧(12 世纪法国新年狂欢节的讽刺戏剧),丰富了民间戏剧的多样性。

三、戏剧功能与形式的转变

从宗教工具到社会表达:教会戏剧虽服务于宗教,但世俗戏剧突破宗教束缚,成为反映民众生活、批判封建与教会势力的载体,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奠定了现实关怀的基础。

语言与传播的突破:地方语言取代拉丁语,使戏剧更贴近普通民众,扩大了受众范围,推动戏剧从精英艺术向大众艺术转变。

中世纪戏剧虽整体文学价值不高,且受教会束缚,但世俗戏剧的反封建、反教会精神,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为后来戏剧的人文主义转向埋下伏笔,是西方戏剧发展中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

4.为什么说莎士比亚戏剧是“世界戏剧史的一座丰碑”?

【参考答案】

莎士比亚戏剧被称为 “世界戏剧史的一座丰碑”,源于其在艺术成就、思想深度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等多方面的卓越贡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作品的丰富性与完整性

莎士比亚一生创作 37 部戏剧、154 首十四行诗和两篇长诗,涵盖悲剧、喜剧、历史剧、传奇剧等多种体裁,内容广泛涉及爱情、权力、命运、人性等永恒主题。其戏剧全集 “第一对开本”(1623 年出版)收录 14 部喜剧、10 部历史剧和 11 部悲剧,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系统的戏剧世界,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范本。

二、精湛的艺术手法

人物塑造:塑造了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经典人物,其性格复杂多面(如哈姆雷特的犹豫与觉醒、麦克白的野心与堕落),突破了传统戏剧的类型化角色,展现了人性的深度与广度。

情节结构:剧情巧妙严谨,多线索交织(如《李尔王》的王室悲剧与 Gloucester 伯爵的平行叙事),既恢弘大气又条理清晰,“突转” 与 “发现” 等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戏剧张力。

语言艺术:采用五音步抑扬格无韵体诗,语言兼具诗意与生活化,既有 “生存还是毁灭” 等哲理独白,也有通俗幽默的对话,成为英语语言文化的三大源泉之一(与希腊神话、《圣经》并列)。

三、深刻的思想内涵

作品高扬人文主义旗帜,在文艺复兴背景下,突破中世纪宗教束缚,关注人的价值与现世幸福:

悲剧中对人性弱点(如嫉妒、野心)的剖析(如《奥赛罗》《麦克白》),喜剧对爱情与自由的歌颂(如《仲夏夜之梦》),历史剧对权力与道德的反思(如《亨利六世》),均深刻反映现实生活,兼具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特质。

通过戏剧传递对社会、伦理、命运的思考,如《哈姆雷特》对生死、真相的追问,具有超越时代的普世意义。

四、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其创作打破悲喜剧界限,融合多元风格,影响了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等后世戏剧流派。

剧作至今在全球以多种语言上演,成为跨文化传播的经典,其人物形象、情节模式被不断改编与重构,持续为戏剧创作提供灵感。

对戏剧功能的拓展:将娱乐性与思想性、教育性结合,既反映现实又启迪思考,确立了戏剧作为社会镜像与人文载体的核心价值。

综上,莎士比亚戏剧以精湛的艺术形式、深刻的人文思想和持久的生命力,在世界戏剧史上树立了难以逾越的标杆,因此被称为 “一座丰碑”。

场馆介绍
北京喜剧院隶属东方(北京)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有限公司,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二环东四十条桥西南角,地处朝阳门商务中心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四通八达,距地铁东四十条站仅200米,距地铁朝阳门站仅300米。北京喜...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朝阳门北大街11号
乘地铁:地铁2号线东四十条站下车,D(西南)口出站,南行100米即到。乘公交路线:特2、特
北京喜剧院